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表现为肛周剧烈疼痛、红肿等,检查有直肠指诊、超声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痔疮是肛管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分内痔、外痔等,表现有便血、肛门不适等,检查有肛门视诊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小儿患者治疗需更谨慎。
一、定义与病因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当肛窦受损伤(如粪便擦伤等)后,细菌易侵入肛腺,然后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而形成脓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妊娠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盆腔压力增加等因素,发病率也会升高。
二、临床表现
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肛周疼痛,疼痛较为剧烈,且逐渐加重,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后可有波动感。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体温可升高至38℃-39℃左右,小儿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有的患者仅表现为纸上带血或滴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可伴有剧痛,称血栓性外痔,疼痛较为剧烈,在肛门缘可摸到暗紫色肿物,触痛明显。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脱出的痔块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不易回纳,可引起水肿、瘀血甚至坏死。
三、检查方法
肛周脓肿:
直肠指诊:可触及压痛性肿块,部分患者可触及波动感。对于深部的肛周脓肿,直肠指诊可帮助判断脓肿的位置和范围。
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
穿刺抽脓:若直肠指诊怀疑有脓肿,但不确定时,可进行穿刺抽脓,若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有无外痔、内痔脱出等情况。
直肠指诊:主要是为了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内痔一般不易通过直肠指诊触及,但对于诊断混合痔有一定辅助作用。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及肛管内的情况,能明确内痔的大小、部位、数目以及有无出血点等,也可发现有无其他直肠病变。
四、治疗原则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对于初期的肛周脓肿,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以控制感染。同时可配合温水坐浴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但非手术治疗多数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容易复发,一般建议在脓肿形成后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肛周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主要有脓肿切开引流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彻底引流脓肿,避免感染进一步扩散。对于小儿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手术方式,尽量减少对小儿身体和心理的影响。
痔疮: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痔疮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坐浴,可使用温水或中药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使用痔疮膏或痔疮栓,缓解出血、疼痛、瘙痒等症状;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如避免久坐久站、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对于小儿痔疮患者,非手术治疗更为重要,应尽量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保守方法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较重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手术方式有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小儿患者,应谨慎选择手术治疗,尽量先采用保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