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分内痔、外痔、混合痔,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不适等,通过肛门直肠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坐浴、局部用药等,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无效者;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表现为疼痛、发热、局部肿块等,通过病史、检查等诊断,早期非手术用抗生素等,脓肿形成后尽早手术切开引流。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主要由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等因素引起,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则是内痔和外痔的静脉丛相互沟通吻合,形成整体。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当肛窦受损伤时,细菌易侵入肛腺,引起肛腺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蔓延,由于这些间隙内充满疏松结缔组织,感染极易扩散,从而形成脓肿。
二、临床表现
痔疮
内痔:一般无痛,以便血和脱出为主要表现,便血多为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有的呈喷射状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可伴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表现为肛周暗紫色椭圆形肿物,表面皮肤水肿、质硬、压痛明显。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脱出的痔块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不易回纳,可形成嵌顿痔,疼痛剧烈。
肛周脓肿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持续性剧痛,行走不便,坐卧不安,病变处明显红肿,有压痛。
发热:炎症较重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小儿患者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一般状况。
局部表现:病变处可触及肿块,有波动感,脓肿形成后穿刺可抽出脓液。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表现有所差异,如肛门周围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跳动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坐骨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先有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患侧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直肠指诊可触及患侧有压痛性肿块,甚至有波动感。
三、诊断方法
痔疮:主要通过肛门直肠检查进行诊断,医生肛门指诊可了解肛管直肠内情况,肛门视诊可直接观察到痔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对于一些不典型情况还可借助肛门镜检查,能更清晰地看到直肠下段及肛管内的病变。
肛周脓肿: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肛门直肠检查多可作出诊断,直肠指诊对肛周脓肿的诊断非常重要,可触及压痛性肿块,部分患者可触及波动感;对于位置较深的脓肿,可借助B超检查,B超可发现脓腔的位置及大小;必要时还可进行穿刺抽脓,若抽出脓液则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痔疮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及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坐浴,可用温水或中药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用药,如使用痔疮膏、痔疮栓等,可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避免久坐、久站,保持大便通畅等一般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脓肿未形成时,可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可配合温水坐浴等局部治疗,但非手术治疗仅能暂时控制感染,多数患者最终仍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主要是切开脓肿,充分引流脓液,手术时需注意找到内口,对于复杂性肛周脓肿,可能需要一次或多次手术才能治愈,小儿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特点,手术时需更加精细操作,注意保护周围组织,术后加强护理,促进创面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