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发病与小儿骶骨弯曲度未发育完全、成人盆底肌肉等薄弱及腹内压增高等有关,症状有早期便后脱垂可自回纳,晚期需手推或卧床回纳等,检查有直肠指检、内镜检查等,治疗小儿多保守,成人保守无效可手术;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分内痔、外痔、混合痔,发病与解剖、腹内压高、生活方式等有关,症状有内痔便血、脱出等,外痔肛门不适等,检查有视诊、直肠指检、肛门镜检查等,治疗有保守和手术,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和调整。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发病部位主要是直肠,严重时直肠可脱出肛门外。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包括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由直肠上静脉丛扩张屈曲形成)、外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由直肠下静脉丛扩张屈曲形成)、混合痔(内痔和外痔融合为一体)。
二、症状表现
脱肛
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常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
晚期: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且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才能回纳,脱出后局部有黏液分泌,可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儿童患者脱肛多为黏膜脱垂,常可自愈;成人脱肛则多为全层脱垂,需积极治疗。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部分患者可伴痔核脱出,初期便后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脱出嵌顿,引起疼痛、肿胀等。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
三、发病原因
脱肛
小儿:小儿骶骨弯曲度未完全发育,直肠黏膜下组织相对松弛,腹内压增高时易导致直肠脱垂。
成人:多与盆底肌肉和结缔组织薄弱、长期腹内压增高(如慢性便秘、长期腹泻、慢性咳嗽等)、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痔疮
解剖因素:肛管直肠交界处的黏膜下静脉丛和皮下静脉丛屈曲,容易形成痔疮。
腹内压增高:如长期便秘、妊娠、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等,可使腹内压增高,影响直肠静脉回流,导致痔静脉丛充血肿大。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久站、便秘、过量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增加痔疮的发病风险。
四、检查方法
脱肛
直肠指检:可了解直肠内情况,如有无肿块、狭窄等。
内镜检查: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情况,排除其他肠道病变。
痔疮
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脱出的痔核、有无便血、有无分泌物等。
直肠指检:虽然痔疮一般通过视诊和肛门镜检查即可诊断,但直肠指检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痔核的大小、部位、形态等。
五、治疗原则
脱肛
小儿: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自愈,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便,积极治疗腹泻、咳嗽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
成人:保守治疗包括改善排便习惯、坐浴等,如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痔疮
保守治疗:适用于初期痔疮,包括坐浴(用温水或中药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用药(如痔疮膏、痔疮栓等)、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久站、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患者,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特殊人群方面,小儿脱肛需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用力排便,家长应帮助其养成良好排便习惯;老年人脱肛或痔疮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保守治疗更应注重对基础疾病的控制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女性妊娠期间由于腹内压增高,易诱发痔疮,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病情加重;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易出现排尿困难导致腹内压增高,需积极治疗前列腺增生以降低痔疮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