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有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语言、计算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穿衣洗漱、进食困难)、精神行为异常(情绪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视觉、听觉感知障碍)等表现,且随病情进展渐重,需及时就医评估诊断,家人要耐心照顾。
一、认知功能障碍表现
1.记忆障碍:早期多出现近记忆障碍,患者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如刚说过的话、刚放置的物品等,但对远期记忆影响相对较小。例如,可能经常忘记刚刚和家人的对话内容,或者找不到自己刚刚放在桌上的眼镜等。随着病情进展,远记忆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忘记自己的个人历史等。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出现病变,导致记忆存储和提取功能受损。
2.语言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言语重复或空洞、命名障碍等。患者可能在表达时难以准确找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事物,说话内容变得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比如,想表达“杯子”这个物品时,可能会用“用来喝水的那个东西”来替代,严重时可能出现完全不能说话的情况。这与大脑语言中枢相关区域的功能异常有关,语言中枢的神经细胞受损影响了语言的正常生成和表达。
3.计算力下降:患者很难完成简单的计算,如购物时算不清账目、不会简单的加减法等。例如,算不出几个物品的总价,或者在比较价格时出现错误。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计算功能的区域受到病变影响,导致计算能力减退。
二、日常生活能力减退表现
1.穿衣洗漱等基本生活自理困难:患者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穿衣,分不清衣服的前后、左右,或者在洗漱时不能正确进行刷牙、洗脸等操作。比如,把衣服穿反,或者刷牙时只是机械地拿着牙刷在嘴里乱晃而不能有效清洁牙齿。这是由于大脑对身体运动的协调和控制功能出现障碍,影响了日常生活自理所需的精细运动和动作规划能力。
2.进食困难:可能出现吞咽障碍,导致进食时容易呛咳,或者不知道主动进食,需要他人提醒甚至喂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饮食偏好改变,只喜欢吃特定的食物等情况。吞咽障碍是因为大脑相关神经对吞咽肌肉的控制出现问题,而饮食偏好改变可能与认知功能减退影响了对食物的认知和需求判断有关。
三、精神行为异常表现
1.情绪和性格改变:患者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或者原本性格开朗的人变得孤僻、淡漠。例如,原本喜欢社交的老人变得不愿意出门,整天独自待在房间里。这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影响了情绪调节功能,同时认知功能减退带来的生活变化也会导致性格和情绪的相应改变。
2.行为异常:可能出现无目的的徘徊、重复刻板行为(如反复开关门、反复整理物品等)、攻击行为(对家人或他人发脾气、动手等)。无目的徘徊可能是因为患者的空间定向和认知功能减退,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该做什么;重复刻板行为是大脑异常放电或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行为模式异常;攻击行为则可能与患者的情绪无法合理表达以及认知障碍不能正确判断行为后果有关。
四、感知觉障碍表现
1.视觉感知障碍:可能出现视力下降、空间感知障碍等。例如,分不清物品的距离、位置,走路时容易碰撞到周围的物体,或者在识别颜色等方面出现困难。这是因为大脑视觉处理相关区域受到病变影响,导致视觉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出现障碍。
2.听觉感知障碍: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下降,可能听不清别人说话的内容,或者对声音的反应变得迟钝。比如,别人在耳边说话时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回应。这与大脑听觉中枢的功能异常有关,影响了对声音信号的接收和解读。
老年痴呆症的这些表现会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加重,不同患者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对于老年人群体,一旦发现有上述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家人在照顾患者时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生活照顾方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