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是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累及多部位,有一般表现、心脏炎等临床表现,依据Jones诊断标准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清除链球菌感染、抗风湿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情况,可通过预防链球菌感染和定期体检来预防。
1.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当人体感染该细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交叉免疫反应,攻击自身组织。例如,链球菌的某些抗原与人体心脏、关节等组织的抗原相似,机体产生的抗体在攻击链球菌时,也会损伤自身组织。
发病机制:链球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导致炎症反应。在心脏部位,可引起心内膜、心肌和心包的炎症;在关节部位,导致关节滑膜的炎症,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在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在皮肤和皮下组织,可形成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表现。
2.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热型不规则,体温可在38-40℃左右,伴有多汗、乏力、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
心脏炎:是风湿热最严重的表现,可累及心肌、心内膜和心包。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心肌炎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心包炎可有心包摩擦音等。
关节炎: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等,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
舞蹈症:多见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如面部肌肉抽动、肢体舞蹈样动作等,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皮肤表现:皮下结节多见于肘、腕、膝、踝关节伸侧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为圆形、质硬、无压痛的小结;环形红斑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为淡红色环状红斑,边缘轻度隆起,中心苍白。
3.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Jones诊断标准,包括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症、皮下结节、环形红斑)、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P-R间期延长)以及链球菌感染证据(咽拭子培养阳性、抗链球菌抗体升高)。在确定有链球菌感染的前提下,有2项主要表现或1项主要表现加2项次要表现即可诊断风湿热。
4.治疗
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有心脏炎者需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心动过速控制、心电图改善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清除链球菌感染:常用青霉素治疗,疗程10-14天,以彻底清除链球菌感染,防止风湿热复发。
抗风湿治疗:若有心脏炎,一般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以减轻炎症反应;对于关节炎,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但要注意其可能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5.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是风湿热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链球菌后更易引发风湿热。在护理儿童风湿热患者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心脏情况,因为儿童心脏炎可能进展较快。同时,儿童在使用抗风湿药物时需更加谨慎,要考虑到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女性:女性在风湿热的发病和表现上与男性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风湿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管理。例如,妊娠期间使用抗风湿药物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有既往病史人群:既往有风湿热病史的人群,复发风险较高,需要长期预防链球菌感染,定期随访,监测心脏等器官的功能,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进展。
6.预防
预防链球菌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在链球菌感染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对猩红热、咽炎等链球菌感染性疾病要积极、彻底治疗,以防止发展为风湿热。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风湿热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脏检查、链球菌感染相关指标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