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后遗症指发病6个月后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常见运动、认知、言语、吞咽等功能障碍,需通过康复训练、调整生活方式及预防并发症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状况,不同年龄、病史等患者在各方面表现及应对有差异。
常见的后遗症表现
运动功能障碍:常见的有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的肌力下降、运动不灵活,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持物等;还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如痉挛性偏瘫,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受限。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破坏了大脑对肢体运动的调控通路,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轻患者相对恢复潜力较大,但如果年龄较大且基础疾病多,恢复可能较困难。例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神经修复能力较弱,偏瘫后的康复进程往往较慢。
认知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难以记住新发生的事情;还有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执行能力下降等情况,比如不能很好地完成复杂的任务。脑血管病变累及大脑的认知相关区域,如海马等部位,会影响认知功能。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认知障碍可能更容易发生且程度可能更重。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饮酒可能影响大脑的代谢等,进而增加脑血管病发生后认知障碍的风险。
言语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无法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则是患者能流利说话,但内容无法被他人理解;还有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费力等。这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或与语言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在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既往有脑血管病反复发作史,言语功能障碍可能更易出现且恢复更难。
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严重时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这是因为控制吞咽动作的神经或肌肉受到脑血管病变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吞咽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就有一定退化,发生脑血管病后吞咽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且一旦出现吞咽困难,护理不当很容易引发肺部感染等严重问题。
后遗症的康复与管理
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障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偏瘫患者的肢体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等,通过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部分恢复,改善肢体运动能力。认知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如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等。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康复训练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的耐受性和恢复速度不同,需要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例如,儿童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可能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引导,而老年患者则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疲劳。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必须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损伤,饮酒会影响脑血管的正常功能,不利于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恢复甚至可能导致病情复发。不同性别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上可能没有本质区别,但女性患者如果处于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要特别注意激素水平变化对血管的影响,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可能需要更精细的调整。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对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注意饮食护理,采用特殊的进食方式,如糊状饮食等,防止呛咳引发吸入性肺炎。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压疮的预防需要定期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可以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穿戴弹力袜等。不同病史的患者在并发症预防上要有所侧重,比如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更注意皮肤的护理和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容易引发感染等问题。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表现多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需要通过综合的康复、生活方式调整和并发症预防等措施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