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有内痔、外痔、混合痔之分,表现为无痛便血、肛门不适等,可通过视诊、指诊等诊断,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预防需保持良好排便等习惯;脱肛即直肠脱垂,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晚期直肠全层脱出,可通过视诊等诊断,幼儿以非手术为主,成人完全性需手术治疗,预防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不同人群发病及表现有差异,大便时肛门有肉突出需及时就医明确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发病机制与解剖差异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其突出物多与排便有关,排便时可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或需用手回纳等,主要是由于直肠肛管部位的静脉回流障碍等因素导致血管丛异常。
脱肛:即直肠脱垂,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主要是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减弱,如幼儿发育不全、年老体弱、多次分娩等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松弛,腹内压增高等因素使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外,脱出物通常为直肠黏膜,颜色较红,呈环状或螺旋状。
二、临床表现特点
痔疮
内痔:一般无痛便血,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初期脱出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回纳甚至不能回纳。不同程度内痔脱出表现不同,Ⅰ度内痔: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无内痔脱出;Ⅱ度内痔:便时带血、滴血、喷射状出血伴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Ⅲ度内痔:偶有便血,内痔脱出后需用手回纳;Ⅳ度内痔:内痔脱出不能回纳或回纳后又脱出。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可见肛门缘有暗紫色肿物。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
脱肛
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晚期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或更长,呈圆锥状,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需用手回纳或不能回纳,常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
三、诊断方法
痔疮:通过肛门视诊,可见肛门周围有肿物,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情况,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痔核的部位、大小、形态等。
脱肛:肛门视诊可见直肠黏膜脱出,直肠指诊可感到肛门括约肌松弛,排便造影检查可帮助明确直肠脱垂的程度等。
四、治疗与预防差异
痔疮
非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疮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坐浴(用温水或中药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应用痔疮膏或栓剂(如含有麝香等成分的药物,可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但需注意孕妇等特殊人群的使用禁忌)、口服药物(如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等)。
手术治疗:当痔疮反复脱出不能回纳、出血严重影响健康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脱肛
非手术治疗:幼儿直肠脱垂有自愈的可能,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复位,防止再次脱出;成人轻度直肠脱垂可采用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黏膜下或直肠周围,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
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需手术治疗,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预防方面
痔疮: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注意肛门局部卫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脱肛: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幼儿时期注意合理喂养,成人注意加强盆底肌肉锻炼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发病及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出现脱肛等情况;女性多次分娩可能增加脱肛的风险;长期久坐、便秘的人群更容易患痔疮等。在面对大便时肛门有肉突出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是痔疮还是脱肛,并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