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诊断白血病性视网膜病变,需进行眼底检查(含直接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血液学检查(含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影像学检查(含眼部B超、头颅CT或MRI检查),分别通过不同方式观察眼底、血液及头颅等情况以辅助诊断。
一、眼底检查
1.直接眼底镜检查
意义:可以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情况,白血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会出现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眼底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主要是观察视网膜的形态变化。对于有白血病病史的患者,通过直接眼底镜检查能初步发现视网膜的异常改变。例如,儿童白血病患者进行直接眼底镜检查时,要注意其眼部结构的发育情况与病变的关系;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下,一般不影响眼底镜检查的观察,但需注意检查时的眼部配合。
操作:检查者将直接眼底镜对准患者眼底,通过调节镜片来清晰观察视网膜的细节,如血管形态、有无出血点等。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意义:能更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的视网膜血管病变。在白血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可明确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无灌注区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和观察要点略有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适当安抚以配合检查;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眼部手术史等,需要在检查前充分评估。
操作: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然后利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拍摄眼底在不同时间的荧光形态,从而了解视网膜血管的循环情况。
二、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意义: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通常会有异常改变,如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减低,伴有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等。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怀疑白血病的可能,进而考虑白血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不同年龄的白血病患者血常规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白血病患者可能更易出现白细胞显著增高的情况;女性患者在生理周期等情况下,血常规可能有一些生理性波动,但白血病相关的血常规异常是病理性的,与生理波动不同。
指标及意义:白细胞计数,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4-10)×10/L,白血病患者可明显高于或低于此值;红细胞计数,正常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红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100-300)×10/L,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血小板计数降低。
2.骨髓穿刺检查
意义: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形态、比例等,从而明确白血病的类型,对于白血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确诊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骨髓穿刺操作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骨髓穿刺的部位选择等需谨慎;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在骨髓穿刺前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以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操作:一般选择髂骨等部位进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免疫学等多项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1.眼部B超检查
意义:可以了解眼球内部结构,如视网膜、玻璃体等情况,对于发现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有帮助。在白血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可辅助判断视网膜的形态。不同年龄患者的眼部B超检查操作基本相似,但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安静状态下检查,必要时可在睡眠状态下进行以获得更准确的图像。
操作:将眼部B超探头放在眼睑上,通过超声波反射来成像,观察眼球内部结构。
2.头颅CT或MRI检查
意义:对于怀疑白血病颅内浸润等情况的患者,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了解颅内情况。白血病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影响眼部病变,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能辅助诊断。不同年龄患者的头颅CT或MRI检查注意事项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辐射防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剂量;有金属植入物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检查。
操作:头颅CT是利用X线对头颅进行断层扫描成像,MRI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头颅组织进行成像,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