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屈光矫正和视觉康复训练。手术时机根据单双眼及年龄等综合选择,方式有晶状体切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早期屈光矫正可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远期可考虑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早期开展注视、追视训练等,长期进行立体视、精细目力等训练促进视觉康复。
一、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选择
对于单眼先天性白内障且患儿年龄在3-6个月时,若晶状体混浊明显影响视功能发育,应尽早手术。因为婴儿在出生后前几个月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及时手术可减少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发生风险。对于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一般在出生后1-2个月内进行手术,以保证双眼都能获得足够的视觉刺激来促进视觉发育。不同年龄的患儿视觉发育阶段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需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患儿全身状况等综合判断。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若白内障影响视力,也需考虑手术治疗,此时手术目的除了恢复视力外,还需进行屈光矫正等后续治疗来提高视觉质量。
2.手术方式
晶状体切除术:适用于晶状体混浊严重且无法保留晶状体后囊膜的患儿。该手术直接去除混浊的晶状体,但术后需要及时植入人工晶状体或佩戴合适的屈光矫正器具来恢复视力。对于一些复杂的先天性白内障病例可能会采用此术式。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这是一种相对先进的手术方式,对于适合的患儿可以采用。其创伤较小,能更快恢复视力,但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该手术利用超声波将混浊的晶状体粉碎并吸出,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在适合的患儿中应用此术式可减少术后散光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有利于视觉功能的恢复。
二、屈光矫正
1.术后早期屈光矫正
对于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由于晶状体缺失,眼的屈光状态会发生很大变化,需要及时进行屈光矫正。可佩戴合适的框架眼镜,框架眼镜简单易行,但需要定期调整度数以适应眼球的发育变化。一般在术后1个月左右开始进行屈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佩戴合适度数的框架眼镜。
也可考虑佩戴角膜接触镜,但对于婴幼儿来说,佩戴角膜接触镜需要严格的护理和定期随访,以避免眼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婴幼儿眼部比较娇嫩,佩戴角膜接触镜需要确保其安全性和舒适性,且要密切观察眼部反应。
2.远期屈光矫正
随着患儿年龄增长,眼球不断发育,需要定期进行屈光状态评估,并及时调整矫正方案。当患儿可以耐受人工晶状体植入时,可考虑植入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以更稳定地矫正屈光不正,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时机。对于适合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患儿,植入后能更好地恢复自然的屈光状态,有利于视觉功能的长期发育。同时,在整个屈光矫正过程中,要关注患儿的视觉发育情况,进行视功能训练等辅助治疗来促进视力的提高。
三、视觉康复训练
1.术后早期视觉训练
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患儿,术后早期就需要开始视觉康复训练。包括注视训练、追视训练等。注视训练可通过让患儿注视不同距离、不同颜色的物体来进行,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追视训练则是让患儿跟随移动的物体进行眼球运动,以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发育。这是因为术后患儿的视觉系统需要重新建立视觉联系,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刺激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发育,提高视觉功能。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可以通过色彩鲜艳的玩具等进行训练,要注意训练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强光刺激等。
2.长期视觉康复训练
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视觉康复训练的内容会逐渐丰富。包括立体视训练、精细目力训练等。立体视训练可以通过使用立体视觉训练仪等设备来进行,帮助患儿建立立体视觉。精细目力训练则可以让患儿进行穿珠子、拼图等活动,提高手部精细动作与视觉的配合能力。在整个长期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视觉发育情况逐步调整训练方案,定期评估训练效果,确保患儿的视觉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视觉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儿和家长的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