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分中央动脉阻塞和分支动脉阻塞,病因有栓塞、血管痉挛、血管壁病变、血液流变学改变等,中央动脉阻塞视力骤降,眼底有弥漫水肿等表现,分支动脉阻塞有相应区域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等表现,通过眼部检查(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全身检查(心血管、颈部血管超声及血液检查)诊断,需立即采取前房穿刺等急救措施恢复视网膜血供,具体治疗遵专业医生指导。
一、定义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一种眼科急症,是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或其分支发生阻塞,导致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的病变。视网膜是眼睛感受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重要结构,视网膜动脉阻塞会严重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若不能及时救治,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二、分类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是最严重的类型,阻塞发生在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可导致整个视网膜急性缺血。多见于老年人,常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血管痉挛、栓塞(如心源性栓子、胆固醇栓子等)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增加了患病风险。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血管内环境改变,也更容易出现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阻塞发生在视网膜动脉的分支,根据阻塞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分支动脉阻塞。多由栓子栓塞引起,栓子可能来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腔内血栓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
三、病因
1.栓塞
心源性栓子: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患者的心腔内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视网膜动脉,导致阻塞。这类患者多有心脏基础疾病史,且年龄较大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更易形成血栓。
血管壁来源的栓子:颈动脉或主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也可导致视网膜动脉阻塞。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血管内皮受损,更容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增加栓子形成的风险。
2.血管痉挛
可由情绪激动、剧烈疼痛、寒冷刺激等诱发。多见于年轻人,情绪波动等因素可导致视网膜动脉痉挛,引起局部视网膜缺血。
3.血管壁病变
如视网膜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全身性疾病累及视网膜动脉,导致血管狭窄、阻塞。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血管,容易出现血管壁病变引发视网膜动脉阻塞。
4.血液流变学改变
如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视网膜动脉阻塞。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或长期脱水等导致血液浓缩的人群,可能出现血液流变学改变而患病。
四、临床表现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力突然急剧下降,可降至光感甚至无光感。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弥漫性水肿、混浊,后极部尤为明显,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也可变细,视盘颜色变淡。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相应视网膜分支供应区域的视力下降,根据阻塞分支的不同,表现为相应部位的视野缺损。眼底检查可见阻塞分支动脉变细,其供应区域的视网膜水肿、苍白。
五、诊断
1.眼部检查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观察视网膜的形态、动脉管径、色泽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视网膜动脉阻塞及阻塞的范围。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动脉的充盈情况,明确阻塞的部位和范围,是诊断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重要检查方法。
2.全身检查
需进行心血管系统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排查心源性栓子等心脏相关病因;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等病变;还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以明确是否存在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壁病变等相关因素。
六、治疗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一旦怀疑本病,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尽快恢复视网膜血供。治疗方法包括前房穿刺降低眼压、吸入95%氧和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球后注射扩张血管药物等,但具体治疗需在专业眼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