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病史采集需问现病史和既往史;体格检查包括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检查;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头颅MRI、SPECT或PET)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脑脊液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儿童、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如老年要细查防漏诊,儿童症状不典型需结合判断,女性要关注内分泌等因素。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询问:详细了解症状出现的起始时间、具体表现及进展情况。比如震颤是从单侧肢体开始还是双侧,是静止时明显还是活动时明显;运动迟缓是穿衣、扣纽扣等精细动作变慢,还是行走时起步困难、步伐变小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机体机能下降,症状进展相对更隐匿,而年轻患者可能对自身症状感知更敏锐。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其症状可能有不同的演变规律。
2.既往史询问:了解是否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脑部损伤、感染等病史。例如是否有脑炎病史,这可能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影响症状的表现和评估。
二、体格检查
1.震颤检查:观察患者静止时肢体是否有不自主抖动,常见于手部,表现为“搓丸样”动作,还需检查肢体活动时震颤是否减轻或加重,区分静止性震颤、动作性震颤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人群震颤特点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震颤幅度可能相对较大。
2.肌强直检查:通过活动患者肢体,感受阻力情况,检查是否存在铅管样强直或齿轮样强直。铅管样强直是指屈伸肢体时始终阻力增高,齿轮样强直则是在铅管样强直基础上伴有震颤,似齿轮转动。不同性别患者肌强直表现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年龄较大患者可能肌强直更明显。
3.运动迟缓检查:评估患者随意运动的速度和幅度,如让患者做反复交替伸屈手指、眨眼等动作,观察动作的速度和流畅性。运动迟缓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表现程度不同,年轻患者可能相对较轻,老年人则可能更为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姿势步态检查:观察患者站立时的姿势及行走时的步态,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姿势不稳、起步困难、步距变小呈慌张步态等。年龄较大患者因平衡功能下降,姿势步态异常可能更易导致跌倒等风险。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导致的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如脑部肿瘤、脑血管病等。通过MRI可以清晰观察脑部结构,不同年龄患者脑部结构的正常差异需注意鉴别,对于有脑部病变高危因素的患者更有必要进行此项检查。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可检测脑部多巴胺转运体的功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帕金森病。但该检查相对复杂,费用较高,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生化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正常生化指标范围有一定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脑脊液检查:检测脑脊液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水平,帕金森病患者可能出现多巴胺代谢产物降低,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在疑难病例诊断时可能会考虑。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在症状检查时需更加细致,因为其机体机能衰退,可能合并其他多种疾病,在体格检查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导致的运动障碍相鉴别,辅助检查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2.儿童帕金森病患者:儿童帕金森病相对罕见,在症状检查时除了遵循上述一般检查流程外,要特别注意与儿童期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区分,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和全面的检查来准确判断,同时要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对症状表现的影响。
3.女性患者:女性帕金森病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在病史采集中要关注是否与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要全面准确,以避免漏诊或误诊,同时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周期等因素对症状观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