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发病与遗传、炎症、生活方式、年龄等有关,有便血、肠道刺激症状、脱垂等表现,儿童和老年人表现有差异,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钡剂灌肠等诊断,可内镜或手术治疗,肿瘤性息肉切除后需定期复查,非肿瘤性息肉也需定期复查,要重视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以预防不良后果。
一、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布满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生癌变。
2.炎症刺激:直肠黏膜长期受到炎症的刺激,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可导致肠黏膜上皮增生形成息肉。炎症会使局部黏膜反复损伤、修复,进而引起息肉样改变。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直肠息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高脂肪饮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代谢,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的时间增加,从而增加息肉发生的可能性。
吸烟:吸烟是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息肉形成。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直肠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便血: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如果息肉较大,表面发生糜烂、溃疡,可能会出现较多量的便血。
肠道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等肠道刺激症状。如息肉继发感染时,还可出现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表现。
脱垂: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儿童的息肉有时可脱出肛外,呈球形。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直肠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常见症状为便血,血色鲜红,量不多,常附着在粪便表面。部分患儿可出现息肉脱出肛外的情况,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排便后有东西脱出。
老年人:老年人直肠息肉可能症状不典型,除了便血外,可能更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如便秘与腹泻交替等,且由于老年人对疼痛等感觉相对不敏感,往往发现时息肉可能已经较大或有其他较严重的情况。
三、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及直肠下段的息肉。但对于直肠上段的息肉,指检不易发现。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发现息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以及肿瘤性息肉的具体病理类型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3.钡剂灌肠检查:可显示肠道内的充盈缺损,但相对于结肠镜检查,其准确性稍差,一般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四、治疗与随访
1.治疗方法: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直肠息肉,可通过结肠镜进行内镜下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术、激光切除术等。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的息肉,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经肛门息肉切除术等。如果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情况,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考虑行全结肠切除术等手术方式。
2.随访:
肿瘤性息肉:由于肿瘤性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一般来说,术后1年需要复查结肠镜,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具体间隔时间需要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数量等因素由医生决定。
非肿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在治疗后也需要定期复查,观察是否有复发等情况,复查间隔时间一般相对肿瘤性息肉可适当短一些,但具体要根据病情而定。
总之,直肠息肉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其恶变等不良后果。对于有相关症状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直肠息肉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