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由HSV引起,分Ⅰ型和Ⅱ型,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激活致病;临床表现有年龄性别差异、前驱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辅助检查包括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检查;诊断结合多方面,需与其他脑炎等鉴别;治疗用阿昔洛韦抗病毒,配合对症支持治疗,儿童治疗需注意监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性脑炎。HSV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引起腰部以上部位的感染,包括脑炎等,多由口咽部原发感染后病毒沿嗅神经或三叉神经侵入脑部;Ⅱ型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新生儿或生殖器部位的感染,也可引起脑炎,但相对少见。病毒首先在黏膜或皮肤上皮细胞中复制,然后沿神经末梢上行至神经节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突逆行至脑部,引发脑组织的炎症、坏死等病变。
二、临床表现
1.年龄与性别差异: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
2.前驱症状:病前多有发热、头痛、肌痛、乏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非特异性前驱症状,持续1-2周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3.神经系统症状
精神症状: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认知障碍、人格改变、行为异常等,如情绪淡漠、反应迟钝、胡言乱语、躁动不安等,儿童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现。
癫痫发作:约1/3的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可为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发作形式多样。
意识障碍:程度可从嗜睡逐渐进展至昏迷,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意识障碍可能进展较快。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可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增多,一般在(10-500)×10/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脊液中的HSV特异性抗体,双份血清和脑脊液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还可进行脑脊液HSV-DNA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病毒核酸,阳性率较高,对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2.脑电图检查:脑电图对本病的诊断有辅助价值,常表现为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颞叶、额叶明显,可出现周期性同步放电等特征性改变,但不具有特异性。
3.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后可见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低密度灶,可伴有点状出血灶;晚期可出现脑萎缩。
头颅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高于CT,发病早期即可发现颞叶、海马、岛叶等部位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影,flair像呈高信号,有助于早期诊断。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的前驱症状、神经系统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其中,脑脊液中HSV-DNA阳性、脑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头颅MRI的典型表现等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2.鉴别诊断
其他病毒性脑炎:如肠道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引起的脑炎,可通过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这些病毒引起的脑炎在脑脊液病原学检测及临床表现上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有一定差异。
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明显降低,涂片和培养可发现细菌,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脑脊液改变与之不同。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慢,有结核接触史或结核病史,脑脊液中蛋白升高较明显,糖和氯化物降低,可找到结核杆菌,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等检查有其特异性表现。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为阿昔洛韦,应尽早应用,一般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开始用药效果较好。同时,还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癫痫发作、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昏迷患者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儿童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各器官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