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与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紊乱等有关,60-70岁及年龄增长易发生)、肌强直(呈铅管样或齿轮样,与锥体外系病变等有关,不同性别进展可能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加重,积极康复锻炼改善)、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等,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等有关,有家族史风险增加,不同生活方式影响进展);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障碍(早期嗅觉减退等,老年常见,女性绝经后风险可能增加,不良环境加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体位性低血压等,老年患者风险更高,长期卧床等加重,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精神障碍(抑郁等情绪障碍及幻觉等,有家族史风险增加,老年易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等诱发或加重)。
一、运动症状
1.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典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安静或休息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这是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通过皮质脊髓束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失衡所致,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丢失,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静止性震颤的发生与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在60-70岁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退变,增加了静止性震颤的发生风险。
2.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时)或齿轮样强直(伴震颤时),患者肢体僵硬,活动受限。主要是因为锥体外系病变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缺乏,使得基底核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失调,肌张力增高。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生肌强直的机制类似,但不同性别在疾病进展速度上可能存在差异,有研究发现女性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早期的运动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随着病程进展,差异可能逐渐缩小,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等可能会加重肌强直的程度,而积极的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肌强直情况。
3.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面部表情减少,呈“面具脸”;书写时字体变小,称为“小写症”等。其发生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核功能障碍有关,使得运动皮层对随意运动的调控受损。对于有帕金森病家族史的人群,运动迟缓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不同生活方式下,长期坚持规律运动的人群运动迟缓的进展可能相对较慢,而长期卧床等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则会加速运动迟缓的发展。
二、非运动症状
1.感觉障碍:早期可能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这是由于帕金森病累及嗅球、嗅束等部位,影响了嗅觉神经通路。约有超过7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存在嗅觉减退,而且嗅觉减退可能早于运动症状出现数年。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这与神经系统的变性累及感觉神经纤维有关,在老年人群中,感觉障碍的发生相对更为常见,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增加感觉障碍的发生风险,不良的生活环境如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可能会加重感觉障碍的程度。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便秘,是因为胃肠道自主神经受累,胃肠蠕动减慢。研究显示约50%-80%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便秘问题。还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站立时头晕、眼花等,这是由于自主神经调节血压的功能失调。男性和女性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上可能没有明显性别差异,但老年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更高,长期卧床或脱水等情况会加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而适当补充水分、避免突然站立等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症状。
3.精神障碍:常见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也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的发生与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紊乱以及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应激有关,约有30%-50%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幻觉等精神症状的发生与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疾病本身导致的神经递质失衡等多种因素相关,在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精神障碍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功能下降等因素,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相关问题,不良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事件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精神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