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瘙痒症是常见局部瘙痒性皮肤病,病因有局部(寄生虫感染、肛门直肠疾病、局部皮肤病变)和全身(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肝胆疾病、药物、系统性疾病)因素,临床表现为瘙痒特点及局部皮肤改变,诊断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局部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患该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局部因素
寄生虫感染:如蛲虫感染,尤其是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蛲虫常在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
肛门直肠疾病:痔疮、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等肛门直肠疾病,可导致肛门分泌物增多,刺激肛门皮肤引发瘙痒。例如,痔疮患者由于痔核脱出,可伴有黏液渗出,长期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肛瘘患者外口会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反复刺激肛门皮肤。
局部皮肤病变:肛周湿疹、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变也可引起肛门瘙痒。肛周湿疹多与过敏、潮湿等因素有关,患者肛门周围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伴有剧烈瘙痒;神经性皮炎则与神经精神因素、搔抓等有关,表现为肛门周围皮肤苔藓样变,瘙痒明显。
全身因素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皮肤内糖原含量增高,有利于霉菌生长繁殖,可引起肛门瘙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神经兴奋性增强,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包括肛门瘙痒。
肝胆疾病:肝胆疾病如黄疸患者,由于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可导致全身皮肤瘙痒,肛门瘙痒也可发生。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肛门瘙痒,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系统性疾病:白血病、Hodgkin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伴有肛门瘙痒症状。
临床表现
瘙痒特点: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瘙痒,夜间瘙痒往往加重,患者常因瘙痒搔抓肛门周围皮肤,导致皮肤破损、出血、结痂等。
局部皮肤改变:长期搔抓可引起肛门周围皮肤肥厚、皲裂、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肤损害。
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瘙痒的发生时间、频率、加重或缓解因素,有无伴随症状如肛门分泌物、疼痛等,既往病史包括有无肛门直肠疾病、全身疾病等。
体格检查:仔细检查肛门周围皮肤情况,观察有无皮疹、破损、渗出等,必要时进行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等,以排除肛门直肠疾病。
实验室检查:如怀疑蛲虫感染,可在夜间肛门周围查找蛲虫成虫或虫卵;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保持肛门清洁卫生:建议患者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清洁剂,清洗后轻轻擦干。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便后的清洁,保持肛门周围皮肤干燥。
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避免饮酒;穿着宽松、棉质的内裤,减少对肛门周围皮肤的摩擦。
病因治疗
针对寄生虫感染:如蛲虫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驱虫药物。儿童患者使用驱虫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严格按照儿童用药标准。
治疗肛门直肠疾病:对于痔疮、肛瘘等肛门直肠疾病,可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痔疮、肛瘘切开或挂线疗法等,去除病因后肛门瘙痒症状多可缓解。
治疗全身性疾病:对于由糖尿病、肝胆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肛门瘙痒,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糖、降低胆盐水平等,从而缓解肛门瘙痒症状。
局部治疗
外用药物:可使用止痒药膏,如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药膏(但要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防止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或使用中药坐浴,如苦参汤等,具有清热燥湿、止痒的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肛门瘙痒症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持儿童肛门周围清洁,避免儿童搔抓肛门。儿童肛门瘙痒多与蛲虫感染、肛周湿疹等有关,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在使用药物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患肛门瘙痒症时,要注意全身情况的评估,排查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同时,老年人皮肤较为干燥,要注意保持肛门周围皮肤的湿润,可适当使用一些温和的保湿剂。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