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抽搐可由神经源性、心源性、反射性及其他原因导致。神经源性包括癫痫(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致短暂脑功能障碍伴抽搐)和TIA(颈内动脉系统TIA影响运动区致短暂肢体抽搐伴晕厥,中老年多见且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心源性有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致心输出量骤减脑供血不足伴抽搐,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者易患)和急性心腔排出受阻(如急性肺栓塞致右心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脑缺血伴抽搐,有相关危险因素人群易患);反射性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绪等诱因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亢进脑供血不足伴短暂抽搐,年轻人多见)和情境性晕厥(如咳嗽、吞咽、排尿性晕厥,分别与慢性呼吸道疾病、食管纵隔疾病、夜间起床排尿等有关);其他原因有低血糖性晕厥抽搐(糖尿病用药不当等致血糖过低脑供能不足伴抽搐)和过度换气综合征(情绪激动等致过度换气呼吸性碱中毒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伴晕厥手足抽搐)
一、神经源性晕厥抽搐
1.癫痫相关: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可表现为晕厥伴抽搐。部分癫痫患者在发作时会出现突然的意识丧失、跌倒,同时伴有肢体的抽搐,其发作机制与脑部神经元的异常同步化放电有关。例如,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典型表现为意识丧失、双侧强直后出现阵挛的序列活动,脑电图检查可发现癫痫样放电波型,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有癫痫病史的人群发作风险更高。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可引起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当影响到脑部运动相关区域时,可能出现短暂的肢体抽搐伴晕厥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其发病是由于脑部局部血管缺血导致神经功能短暂障碍,一般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缓解。
二、心源性晕厥抽搐
1.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可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晕厥伴抽搐。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心室颤动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脑组织迅速缺血缺氧,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常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患者,年龄上无特定限制,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器质性心脏病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2.急性心腔排出受阻:如急性肺栓塞时,血栓堵塞肺动脉,导致右心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缺血出现晕厥抽搐。急性肺栓塞多见于长期卧床、手术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人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风险更高,发病时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
三、反射性晕厥抽搐
1.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反射性晕厥类型,多由情绪紧张、疼痛、站立过久等诱因引起,由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亢进,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晕厥,部分患者可伴有短暂抽搐。多见于年轻人,尤其是体质较弱者,情绪激动等诱因可诱发发作,一般发作前有头晕、恶心等前驱症状。
2.情境性晕厥:如咳嗽性晕厥,常见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导致脑缺血晕厥,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短暂抽搐;吞咽性晕厥多见于患有食管、纵隔疾病的患者,吞咽动作诱发晕厥;排尿性晕厥多发生于夜间起床排尿时,可能与排尿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男性相对多见,尤其是睡眠中突然起床排尿的人群。
四、其他原因导致的晕厥抽搐
1.低血糖性晕厥抽搐: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如胰岛素、降糖药物使用过量)、长时间未进食的人群,血糖过低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可出现晕厥伴抽搐,同时伴有出汗、心慌等表现。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循降糖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量,非糖尿病患者长时间饥饿也可能引发低血糖,年龄上无特定限制,但糖尿病患者需尤其注意血糖监测。
2.过度换气综合征:多见于情绪激动、焦虑的人群,过度换气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晕厥、手足抽搐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有情绪易激动等性格特点的人群更易发生,发作时患者呼吸深快,可通过纸袋呼吸等方式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