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有不同症状,常见有面部、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等,不同类型中风表现有别,缺血性中风症状可能渐重,出血性中风往往突发且严重;其原因包括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致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致出血性中风,还有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黏稠度增加等致缺血性中风,血压过低或过高影响血流动力学引发中风。
一、中风的症状
(一)常见症状
1.突然出现的面部、上肢或下肢麻木或无力
对于成年人,常常表现为一侧面部口角歪斜,流口水,一侧肢体不能正常活动,比如拿不住东西、走路时腿无力易跌倒等。在儿童中风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出现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活动障碍也需警惕。不同年龄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有所不同,但核心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是相似的。
2.突然发生的言语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成人可能出现说话含糊不清,别人难以听懂其表达的意思,或者自己不能理解他人所说的话。儿童中风时如果影响语言中枢相关区域,也可能出现语言方面的异常,比如原本会说话的孩子突然出现语言表达障碍或对语言的理解困难。
3.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视力障碍
表现为一侧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或者双眼视物模糊等。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能出现这种视力突然变化的情况,这是由于脑部负责视觉传导的神经受损导致。
4.突然发生的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头痛程度较剧烈,与平常的头痛有明显不同,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但儿童表述可能不如成人清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二)不同类型中风的特殊表现
1.缺血性中风
症状可能在数小时甚至1-2天内逐渐加重。例如脑梗死,初期可能症状相对较轻,随着脑部缺血区域的扩大,上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能逐渐明显。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血管硬化等基础问题,更容易发生缺血性中风,且症状可能因为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而表现不典型,比如可能仅有轻度的肢体乏力未被重视。
2.出血性中风
症状往往突发且较为严重,比如脑出血,患者可能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头痛、呕吐等症状可能更剧烈,随后很快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是出血性中风的高危人群,更容易在血压波动时发生脑出血,出现相应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二、中风的原因
(一)血管因素
1.动脉粥样硬化
是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病因。血管壁上会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会使血管腔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缺血性中风。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血管病变。男性相对女性在某些年龄段可能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2.血管破裂出血
高血压是导致出血性中风的重要原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变得脆弱,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就可能破裂出血,引发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是出血性中风的高发人群。另外,脑血管畸形也是出血性中风的原因之一,先天性的脑血管畸形在年轻人中也可能导致脑出血,比如动静脉畸形等,在儿童中如果存在先天性脑血管畸形,也有发生出血性中风的风险。
(二)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
1.血液成分改变
例如血液黏稠度增加,某些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会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导致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引发缺血性中风。在老年人中,如果存在脱水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暂时升高,增加中风风险。女性在月经、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血液成分也可能发生一定变化,但相对男性来说,一般不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如果有基础血液疾病则需特别关注。
2.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压过低会使脑部灌注不足,也可能引发缺血性中风。例如一些患有严重心脏病、大量失血等情况导致血压降低的患者,脑部血液供应减少,容易发生脑梗死。对于老年人,自身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血压波动时更易受到影响。而血压过高除了引发出血性中风外,也可能因为过高的血压冲击血管,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等,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间接增加缺血性中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