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有多种类型及相关情况,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导致的晕厥;脑源性晕厥涉及脑血管疾病、神经组织病变引发的晕厥;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包含单纯性晕厥和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血液成分异常性晕厥有低血糖性晕厥、换气过度综合征导致的晕厥;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在晕厥方面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多种心律失常可导致晕厥,如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中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研究表明,某些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患者由于心脏电生理异常,容易突发严重心律失常而引发晕厥。例如长QT综合征患者因心脏复极异常,在情绪激动、运动等情况下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导致晕厥。
2.心脏瓣膜病: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可引起晕厥,这是因为主动脉瓣狭窄导致心脏射血受阻,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据临床研究,约1/3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会出现晕厥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二尖瓣狭窄严重时也可能因心输出量降低而引发晕厥,但相对主动脉瓣狭窄较少见。
3.冠心病:当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引起晕厥。另外,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也可引发晕厥。有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晕厥表现,与心肌梗死的面积、部位等相关。
二、脑源性晕厥
1.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导致脑局部供血不足,引起短暂的晕厥。例如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可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伴晕厥等症状。脑梗死若发生在脑干等重要部位,影响心血管调节中枢,也会导致晕厥。脑出血患者若出血量较大,颅内压增高影响脑的血液循环,也可能引发晕厥。
2.神经组织病变:某些脑部的肿瘤、炎症等病变,影响脑的正常功能,干扰心血管调节机制,从而导致晕厥。比如脑干的病变可能直接影响心跳、血压的调节中枢,引发晕厥。
三、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
1.单纯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见于年轻体弱的人群,多有明显诱因,如疼痛、恐惧、情绪激动、长久站立、闷热等。当受到这些诱因刺激时,体内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研究发现,约有1/3的人一生中至少会发生一次血管迷走性晕厥。
2.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的人群。当从卧位、坐位突然站起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血压突然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
四、血液成分异常性晕厥
1.低血糖性晕厥: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不当、未按时进食的患者。当血糖过低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脑功能障碍,出现晕厥。一般血糖低于2.8mmol/L时可能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晕厥。
2.换气过度综合征:多由情绪激动、焦虑等因素引起过度通气,使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引起脑部血管收缩,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患者常伴有手足麻木、抽搐等表现。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突然晕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疾病导致的高热惊厥等有关。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心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晕厥。对于儿童晕厥,需详细询问病史,如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等,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等。
老年人:老年人晕厥需特别注意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晕厥。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注意缓慢改变体位,避免突然站起等动作,以防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同时,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相关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
女性:女性在月经期间、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也可能出现晕厥。月经期间的晕厥可能与体内激素变化导致的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有关;妊娠期的晕厥可能与血压变化、血容量改变等因素有关。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要注意自身身体状况的监测,出现晕厥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