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分为病毒感染性和细菌性两类,病因分别与病毒、细菌感染及相关生活、健康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上病毒感染性结膜炎有异物感等症状及相应体征,细菌性结膜炎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可通过不同方法明确病毒或细菌情况;治疗上病毒感染性结膜炎对症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用抗生素治疗;预后方面病毒感染性结膜炎大多自限但可能留瘢痕,细菌性结膜炎及时治预后好但不及时有并发症,婴幼儿需特殊关注。
一、病因方面
1.病毒感染性结膜炎:多由腺病毒、肠道病毒等引起,腺病毒感染较为常见,例如腺病毒8型等可引发流行性角结膜炎,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24变种可导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水源等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易暴发流行。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生活方式上如经常用手揉眼、与患者密切接触等会增加感染风险,有相关病毒感染病史者再次接触病毒时也易发病。
2.细菌性结膜炎: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多因眼部卫生状况差,如不注意洗脸、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等导致细菌侵入眼部引发感染,婴幼儿由于眼部发育不完善、家长护理不当等也易患细菌性结膜炎,有眼部外伤史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因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易发生细菌性结膜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症状表现
病毒感染性结膜炎:患者常表现为眼部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还可出现眼睑水肿、结膜下出血等明显的出血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等,不同病毒引起的结膜炎症状轻重略有差异,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结膜炎病程相对较长,可伴有角膜病变。各年龄阶段患者症状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家长需留意其眼部不适的相关表现。
细菌性结膜炎:主要症状为眼部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晨起时分泌物常黏住眼睑,眼部有明显的刺激症状,如刺痛、灼热感等,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若感染严重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表现,不同致病菌引起的细菌性结膜炎症状在分泌物性状等方面可能有细微差别,婴幼儿患细菌性结膜炎时,眼部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需仔细观察。
2.体征表现
病毒感染性结膜炎:结膜充血明显,以睑结膜和穹窿结膜为主,可伴有滤泡形成,流行性角结膜炎还可出现角膜点状浸润等角膜病变体征,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体征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本质表现相似。
细菌性结膜炎:结膜充血,有大量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挤压眼睑可见分泌物溢出,一般无角膜病变,但若病情严重未及时控制,也可能出现角膜并发症,婴幼儿眼部结构娇嫩,体征观察需更加细致。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病毒感染性结膜炎:可通过结膜刮片检查,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可明确致病病毒类型,不同病毒检测方法略有不同,对于儿童患者,采集标本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2.细菌性结膜炎:结膜刮片或分泌物涂片镜检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细菌,通过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敏情况,有助于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婴幼儿进行细菌培养时要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和无菌操作。
四、治疗方面
1.病毒感染性结膜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眼部不适,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干扰素等药物,儿童患者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治疗方式,以减少对儿童眼部的影响。
2.细菌性结膜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局部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医嘱规律用药,确保疗程足够,婴幼儿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范围。
五、预后方面
1.病毒感染性结膜炎:大多数病毒感染性结膜炎具有自限性,病程一般在1-2周左右,流行性角结膜炎病程可能长达数周甚至数月,部分患者可能遗留角膜瘢痕影响视力,儿童患者由于眼部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
2.细菌性结膜炎: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一般1-2周可痊愈,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角膜炎、眼睑瘢痕等并发症,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需加强观察和护理,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