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的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等多方面。病史采集要问发病情况及基础疾病等,症状评估关注突发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意识、颅神经、运动、感觉、反射等;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MRI、DSA等;实验室检查涵盖血液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BNP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颅内动脉情况,不同人群脑缺血诊断需综合各自特点。
症状评估:脑缺血患者常出现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头晕等,症状可能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不同血管供应区域的脑缺血有不同的表现,如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可出现对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可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
神经系统检查
意识状态: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如嗜睡、昏睡或昏迷等,不同的意识状态提示脑缺血的严重程度不同。
颅神经检查:检查视神经可通过视力、视野等判断,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可通过眼球运动、瞳孔反射等评估,面神经可通过面部表情肌运动等检查,舌下神经可通过伸舌动作等检查,发现颅神经受损表现有助于定位脑缺血部位。
运动系统检查:检查四肢的肌力、肌张力,观察有无不自主运动等,若存在肢体肌力下降等运动功能异常,提示可能有脑缺血影响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系统检查:评估痛觉、触觉、位置觉等,感觉异常提示感觉传导路径可能受到脑缺血影响。
反射检查:包括深反射(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和浅反射(如腹壁反射等),反射异常可辅助判断神经系统受损情况。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脑缺血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缺血性病灶,表现为低密度影,有助于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对于急性脑缺血患者,头颅CT可以快速鉴别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因为两者的治疗原则完全不同。
头颅MRI:对脑缺血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早期即可发现脑缺血病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发病数分钟内就能发现缺血灶,可更早、更准确地诊断脑缺血,能清晰显示脑缺血的部位、范围等。例如,对于超早期脑缺血患者,MRI-DWI检查可以精准定位缺血区域。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直接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部位、侧支循环情况等,有助于明确脑缺血的病因,如发现脑血管的动脉瘤、狭窄、栓塞等情况,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
实验室检查
血液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感染可能是脑缺血的诱发因素之一,贫血会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可能加重脑缺血。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脑缺血事件的发生或复发,如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导致脑缺血。
血糖、血脂检查:血糖异常(如高血糖或低血糖)、血脂异常(如高脂血症)与脑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导致血管壁脂质沉积,引起血管狭窄等,从而增加脑缺血风险。
脑利钠肽(BNP):对于有心功能不全的脑缺血患者,BNP水平升高提示心功能不全可能参与了脑缺血的发生发展,因为心功能不全可导致心脏排血减少,引起脑灌注不足等情况。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可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评估脑血管的通畅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发现脑血管狭窄、痉挛等情况,对脑缺血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帮助。例如,TCD发现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可能提示存在血管痉挛等情况。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缺血诊断中需综合考虑各自特点。例如,老年患者脑缺血的病因可能更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病史采集中要重点询问动脉硬化相关情况;女性患者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脑缺血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的人群,在诊断时要结合这些因素分析脑缺血的可能诱因;有明确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时要考虑到心源性脑缺血的可能,如心房颤动患者易形成心源性血栓导致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