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晕厥常见原因有血管迷走性、心源性、脑源性及血液成分异常等,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倒地,不同类型伴随不同症状,紧急处理是平卧头低脚高、保持呼吸道通畅等,苏醒后需及时就医检查,有基础疾病等人群更应重视,儿童、经期女性等发生晕厥也应迅速就医排查病因
一、突然晕厥的常见原因
1.血管迷走性晕厥:
发生机制:多由情绪紧张、疼痛、恐惧、长时间站立等诱因引起,当这些因素刺激时,会导致体内迷走神经兴奋,使心脏跳动减慢、外周血管扩张,从而引起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进而发生晕厥。例如,在医院看到抽血等医疗操作时,部分人群可能因紧张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
影响因素:年轻人相对更易发生,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状态变化而更易触发;长期久坐、久站,突然改变体位等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
2.心源性晕厥
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心脏本身的疾病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引起脑供血不足。常见的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如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会使心脏跳动节律异常,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出;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例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可能出现心源性晕厥。
影响因素:有基础心脏疾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的人,年龄较大者由于心脏功能可能逐渐衰退,发生心源性晕厥的风险相对更高;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也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源性晕厥的发生几率。
3.脑源性晕厥
发生机制:是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晕厥。常见原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脑部血管栓塞、脑出血等。例如,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血流减少,就可能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进而发生晕厥。
影响因素:中老年人由于血管逐渐老化,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因此脑源性晕厥在中老年人中相对更常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若病情控制不佳,会加速脑部血管病变的进展,增加脑源性晕厥的发生风险。
4.血液成分异常导致的晕厥
发生机制
低血糖性晕厥:当血糖水平过低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就会出现晕厥。常见于长时间未进食、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使用不当等情况。比如糖尿病患者过量使用胰岛素后,若未及时补充糖分,就可能发生低血糖性晕厥。
低氧血症性晕厥: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中氧含量降低,也会引起晕厥。例如重度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会出现组织缺氧,进而导致晕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也可能出现低氧血症性晕厥。
影响因素: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血糖控制情况等会影响低血糖性晕厥的发生;贫血患者的基础疾病、贫血程度等是低氧血症性晕厥的影响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生活环境等会影响低氧血症性晕厥的发生风险。
二、突然晕厥的表现及伴随症状
1.典型表现: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倒地,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恢复。
2.伴随症状
若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
若为心源性晕厥:可能伴有胸痛、心悸等心脏相关症状。
若为脑源性晕厥:可能伴有头痛、呕吐、肢体瘫痪等脑部相关症状。
若为低血糖性晕厥:可能伴有多汗、饥饿感等表现。
若为低氧血症性晕厥:可能伴有呼吸困难等表现。
三、突然晕厥的紧急处理及后续就医建议
1.紧急处理
将患者平卧,头低脚高,以增加脑部供血。
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患者领口、腰带等束缚部位。
如果患者有清醒迹象,可适量饮用糖水等补充能量(针对怀疑低血糖情况,但需谨慎,最好在专业人员判断下进行)。
2.后续就医建议
患者苏醒后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头颅CT、血糖、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晕厥的原因。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脏疾病、糖尿病等,更应重视,及时向医生告知病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儿童发生晕厥时,由于其身体各方面发育尚未完全,更应迅速就医,排查可能的病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情况,且在就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等情况。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发生晕厥,也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与自身生理周期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