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可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病因有肛周脓肿、直肠肛门损伤、结核杆菌等感染,临床表现有流脓、肿痛、瘙痒,诊断方法有肛门指检、探针检查、超声检查、MRI等,一般需手术治疗,手术关键是找内口并清除病变组织,不同人群术后恢复有差异。
病因
肛周脓肿:是肛瘘最常见的病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原感染灶(肛隐窝炎)仍持续存在,引流不畅,炎症反复刺激,使管壁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的瘘管,从而发展为肛瘘。例如,儿童若发生肛周脓肿,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引发肛瘘,这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以及肛周卫生护理相对不足等因素有关。
直肠肛门损伤:外伤、吞咽异物或肛门镜检查等导致肛管直肠损伤,细菌侵入伤口引起感染,进而形成肛瘘。如老年人因肠道功能减退,便秘发生率高,排便时用力过度可能导致肛管直肠损伤,增加肛瘘发生风险;而一些从事特殊职业需频繁进行肛门操作的人群,如厨师等,由于肛门直肠损伤概率增加,肛瘘发病几率也相对较高。
结核杆菌、放线菌感染:可引起特异性炎症,导致肛瘘。比如有结核病史的患者,其体内的结核杆菌可能累及肛周组织,引发结核性肛瘘,这类患者往往有结核相关的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且病情相对复杂,治疗周期较长。
临床表现
流脓:肛瘘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是其主要症状。分泌物的多少与瘘管的长短、数量有关。一般来说,新形成的肛瘘流脓较多,脓液黏稠,味臭;陈旧性肛瘘流脓较少,或时有时无。在不同人群中表现有差异,儿童肛瘘患者由于瘘管相对较短,可能流脓症状相对较明显,但也容易被家长忽视;而老年肛瘘患者可能因机体反应相对较弱,流脓症状可能不典型。
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无明显疼痛,仅感觉局部坠胀不适。若外口愈合,瘘管内脓液积聚,或粪便进入瘘管,可引起疼痛,尤其在排便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及病情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年轻人活动量较大,肛瘘发作时疼痛可能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更明显,而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可能较低,更易因疼痛影响生活质量。
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皮肤瘙痒,可出现湿疹样改变。儿童肛周皮肤娇嫩,长期受分泌物刺激易引发肛周湿疹,出现红斑、丘疹等表现;老年人皮肤弹性下降、感觉相对迟钝,可能更关注疼痛等主要症状,而对瘙痒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肛周皮肤损害加重。
诊断方法
肛门指检: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触及瘘管条索状硬物,内口处有轻压痛。在儿童检查时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和疼痛;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肛门括约肌功能情况,避免因检查操作导致括约肌损伤。
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伸入瘘管,可探测内口位置。但在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防止造成假道。例如在为儿童进行探针检查时,需根据儿童肛管直肠的生理特点,谨慎操作;老年患者若存在肛门括约肌松弛等情况,探针操作相对容易,但也需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显示肛瘘瘘管的走行、与括约肌的关系等。对于肥胖患者或复杂肛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要注意耦合剂的使用和检查时间的控制;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检查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
磁共振成像(MRI):对肛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肛瘘的位置、瘘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是诊断复杂肛瘘的重要手段。但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如安装心脏起搏器等)不适用该检查。
治疗
肛瘘一般不能自愈,必须通过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将其切除或切开,清除感染的肛隐窝、瘘管等病变组织。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适用于距肛缘3-5cm内的单纯性肛瘘,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在治疗过程中,不同人群的术后恢复有差异,儿童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要注意保持肛周清洁,避免感染;老年人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预防并发症,如便秘可能导致伤口疼痛、出血等,需指导老年人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