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与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有关,有内痔、外痔、混合痔表现,可通过肛门视诊等检查,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由脓肿后遗症引起,有肛周反复流脓等表现,通过肛门指诊等检查,多需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儿童、老年人在痔疮和肛瘘的治疗上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有关,长期便秘、久坐、妊娠等因素可诱发。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后遗症,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
二、临床表现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部分患者可伴有痔核脱出,初期脱出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
肛瘘:主要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外口可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有时可排出气体或粪便。局部可触及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轻度疼痛。
三、检查方法
痔疮
肛门视诊:可观察到肛门口有无肿物脱出、有无外痔等情况。
直肠指诊:有助于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同时可感知肛管内的情况,但对痔疮的诊断主要依靠肛门视诊及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和形态,以及有无出血点等。
肛瘘
肛门指诊:可触及瘘管的条索状结构,有时可摸到内口。
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探入,可协助寻找内口,但操作需谨慎,避免造成假道。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走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痔疮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及症状较轻者,包括坐浴(常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用药(如痔疮膏、栓剂等)、润肠通便药物(缓解便秘,减少对痔疮的刺激)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或存在较大痔核脱出等情况,常用术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肛瘘
手术治疗:由于肛瘘较难自愈,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切开或切除,常见术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适用于距肛门3-5cm内的肛瘘,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避免了一次性切断肛管直肠环造成肛门失禁。
非手术治疗:仅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但不能根治肛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
痔疮: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容易诱发或加重痔疮。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如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进行温水坐浴等。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手术治疗需谨慎选择,一般在妊娠中晚期尽量避免手术,以防流产或早产等。
肛瘘:妊娠期肛瘘的治疗同样以保守治疗控制感染为主,待分娩后再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因为手术可能会对妊娠造成不良影响,如刺激子宫引起宫缩等。
儿童
痔疮:儿童痔疮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肛管发育异常、长期腹泻或便秘等有关。治疗上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进行坐浴等。由于儿童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手术需非常谨慎,尽量避免过早进行手术干预。
肛瘘:儿童肛瘘多为先天性,治疗上一般以保守治疗控制感染为主,若病情需要手术,应选择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术式,且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减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老年人
痔疮:老年人常伴有便秘、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容易诱发痔疮。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保守治疗为主,如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大便通畅,控制基础疾病等。手术治疗需评估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术式。
肛瘘:老年人肛瘘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同时要注意术后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老年人身体恢复相对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