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重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见于早产儿,病因有不同日龄的病原菌及血行感染、邻近组织蔓延等途径,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靠脑脊液及血常规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孕期保健和新生儿护理预防。
一、定义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期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见于早产儿。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细菌感染,且感染后炎症反应重,病情变化快。
二、病因
1.病原菌
不同日龄新生儿病原菌有所差异,出生后3天内发病者,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出生3天后发病者,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等。这与新生儿不同时期的环境接触和自身免疫状态等因素相关,如出生3天内的新生儿可能在产时接触到母亲产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而感染。
2.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病原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起炎症。例如新生儿脐部感染、皮肤感染、肺炎等,病原菌可侵入血液,随血流到达脑膜。因为新生儿皮肤、黏膜、脐部等防御功能较弱,容易发生感染并进入血液循环。
邻近组织蔓延:如中耳、乳突等部位的感染可蔓延至脑膜,但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早期可出现体温不稳定,足月儿多有发热,早产儿体温常不升或体温不升,同时可伴有拒乳、吐奶、精神萎靡、哭声低弱等表现。这是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炎症反应对全身状态影响较大,能量代谢紊乱导致拒乳等表现。
2.神经系统表现
前囟饱满:由于新生儿前囟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前囟饱满。这是因为炎症导致脑脊液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颅内压力升高,前囟作为颅内压力变化的一个窗口表现出饱满。
惊厥:可出现局部或全身性惊厥,表现为肢体抽动、双眼凝视等。惊厥的发生与脑膜炎症刺激大脑神经元有关。
脑膜刺激征:由于新生儿脑膜炎症,可能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但往往不典型,因为新生儿肌肉张力等生理特点影响。
四、诊断
1.脑脊液检查
外观:脑脊液外观混浊,甚至呈脓性。这是因为脑脊液中有大量化脓性细菌及炎症细胞等成分。
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这些指标变化是由于脑膜炎症导致脑脊液成分改变,白细胞浸润、蛋白质渗出增加、糖代谢异常等。
病原学检查:通过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找病原菌,以及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菌并指导治疗。
2.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提示存在感染性炎症反应。
五、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苯唑西林等抗生素。选用抗生素需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原则,静脉给药,保证脑脊液中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2.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降低颅内压,但使用时需注意监测新生儿的电解质等情况,因为新生儿肾功能相对不完善,容易受到影响。
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新生儿的体温、血糖、血压等稳定,保证水电解质平衡。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感染后易出现体温异常,需要根据情况进行保暖或降温;血糖不稳定可影响神经系统发育,需及时调整血糖水平。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预后与病原菌、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部分患儿可治愈,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儿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脑积水等。这是因为炎症对新生儿尚未发育成熟的神经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2.预防
孕期保健:孕妇要注意孕期卫生,避免感染,尤其是在孕晚期要防止生殖道感染,因为孕妇生殖道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在产时感染。
新生儿护理:加强新生儿的护理,保持皮肤、黏膜、脐部等清洁,避免感染。例如要注意脐部的消毒,保持干燥,防止脐部感染后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对于早产儿等高危新生儿,要加强监测,一旦出现可疑感染症状,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