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是眼球内部眼底部位疾病的统称,包含多种类型及症状,有多种检查方法,对于有基础疾病、特殊人群需注意预防,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用眼习惯。常见眼底病有视网膜血管性、黄斑部、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等疾病,症状有视力下降等,检查有眼底镜等方法,预防要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措施并注意生活方式。
常见的眼底病类型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与患者长期患有糖尿病有关,高血糖会损害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渗漏、新生血管形成等情况。在糖尿病患者中,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还有视网膜静脉阻塞,多见于中老年人,可能与血管壁病变、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会引起视网膜出血、水肿等表现。
黄斑部疾病:黄斑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常见的黄斑部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其发病可能与年龄增长、遗传、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有关,会导致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另外,黄斑水肿也较为常见,可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多种疾病引起。
视网膜脱离:通常是由于视网膜裂孔形成,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延长,视网膜相对薄弱,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比常人高;眼外伤也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比如眼部受到撞击等情况。
视神经疾病:像视神经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因素有关,会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等表现;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多见于老年人,与眼部血管供血不足有关,可导致视神经缺血、坏死,引起视力下降。
眼底病的常见症状
视力下降:这是很多眼底病常见的表现,不同的眼底病视力下降的程度和速度有所不同。例如视网膜脱离时,视力可能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而一些慢性的眼底病,如慢性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视力下降可能是逐渐发生的。
视物变形:当黄斑部发生病变时,患者可能会感觉看到的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比如直线变成弯曲的等,常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等情况。
视野缺损:患者会发现自己能看到的范围变小了,比如原本能看到周围较大范围的物体,现在只能看到中间一小部分,这常见于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病变等疾病。
眼前黑影飘动:在玻璃体混浊时较为常见,比如老年人的玻璃体变性、近视患者的玻璃体混浊等,患者会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类似蚊子飞舞。
眼底病的检查方法
眼底镜检查:这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眼底的结构,如视网膜的形态、血管情况、视神经乳头的状态等。通过直接眼底镜或间接眼底镜检查,医生能够初步发现眼底是否存在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提供视网膜层间的高分辨率图像,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有助于发现黄斑部的细微病变,如黄斑水肿的程度、视网膜脱离的层次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通过将荧光素钠注入静脉,然后观察眼底血管在荧光素作用下的形态和荧光渗漏情况,对于诊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等有重要价值,比如可以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血管渗漏、新生血管等情况。
眼部B超检查:对于一些屈光间质混浊(如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较重等)无法通过眼底镜直接观察的情况,眼部B超可以了解眼后节的情况,如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的程度等。
眼底病的预防与注意事项
对于有基础疾病人群: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眼底,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及时治疗,因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稳定的血压对于维持眼部血管的正常功能很重要,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眼底血管造成损害。
特殊人群:高度近视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蹦极等,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同时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等病变并进行处理。老年人要注意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以便早期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
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等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这些维生素有助于维护视网膜的健康。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注意用眼卫生,适当休息眼睛,尤其是长期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要注意控制用眼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让眼睛休息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