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结缔组织炎症,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致,有免疫反应介导等病理机制,具关节及全身症状,可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及药物治疗,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可通过预防链球菌感染等预防。
一、定义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广义上属于风湿热的一种表现,多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红肿、疼痛为特征。
二、病因
1.链球菌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主要病因,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链球菌易侵入人体并引发免疫反应,进而累及关节等部位。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因链球菌感染而罹患风湿性关节炎,这与该年龄段人群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且生活中接触链球菌的机会相对较多有关。
2.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亲属患病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但遗传因素并非单一决定发病,还需结合环境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
三、病理机制
1.免疫反应介导:链球菌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关节组织当作外来病原体进行攻击。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被激活,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物质会导致关节滑膜炎症,出现滑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等病理改变,进而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2.关节病变过程:初期主要是关节滑膜的炎症,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关节软骨、骨质等。滑膜炎症若长期不控制,会导致关节软骨破坏、骨质侵蚀,最终可能引起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
1.关节症状
游走性多关节炎:常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关节,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疼痛程度不一,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从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儿童患者关节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游走性更显著,因为儿童关节对炎症刺激的反应相对敏感。
关节肿胀:受累关节局部出现肿胀,皮肤温度可升高,触之有压痛。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或中等度热,一般为间歇性发热。
环形红斑: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环形红斑,多见于躯干及四肢近端,呈淡红色、环形或半环形,边缘稍隆起,中心皮肤正常。
皮下结节:可在关节伸侧的皮下触及无痛性结节,质地较硬,与皮肤无粘连。
五、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关节疼痛的特点、发作情况、全身伴随症状等。
2.实验室检查
链球菌感染指标: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若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可能。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反映体内炎症反应程度。
自身抗体检查:一般类风湿因子(RF)多为阴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等,晚期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破坏、关节畸形等。对于儿童患者,X线检查需谨慎考虑辐射影响,但在必要时仍可用于评估关节病变情况。
超声检查:能更早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病变,对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帮助。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在关节疼痛、肿胀明显时,患者需注意休息,减少受累关节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减轻关节负担,促进炎症消退。儿童患者需要家长协助安排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保暖: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避免受寒,寒冷刺激可能会加重关节症状。
2.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如青霉素等。同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炎症症状,常用的有布洛芬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七、预后及预防
1.预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患者,大多数预后较好,关节功能可恢复正常。但如果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儿童患者若能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需要密切随访观察,防止病情反复。
2.预防
预防链球菌感染: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接触链球菌感染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在链球菌感染高发季节,如冬季,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减少链球菌感染的机会。
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有链球菌感染史,出现关节游走性疼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防止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