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相关,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和血液因素,临床表现多样,辅助检查有CT、MRI等,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脑内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脑深部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然后被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它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常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或纤维样坏死,导致血管闭塞;动脉硬化会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减少,进而引发微小动脉闭塞。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穿通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或血管闭塞,导致腔隙性梗死。例如,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脑内小动脉更容易发生病变,增加了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使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沉积,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引发微小动脉闭塞。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
2.血液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同时高血糖还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腔隙性梗死。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有些患者会出现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轻度的肢体无力、感觉减退、构音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感觉一侧肢体轻度无力,持物时稍有费力;或者一侧面部、肢体出现轻微的麻木感。
2.不同部位梗死的表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言语障碍等。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肢体、面部的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而无运动障碍。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可伴有构音障碍。
四、辅助检查
1.头颅CT: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常用方法,可见脑内多发性的小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一般在2-15mm之间。
2.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比CT更敏感,尤其是早期病灶,能更早发现脑内微小的梗死灶。在MRI上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3.脑血管造影:可了解脑内血管的情况,发现血管狭窄、闭塞等病变,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五、治疗与预防
1.基础疾病治疗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一般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选用适合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
糖尿病: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来实现。
动脉硬化:可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如阿托伐他汀等。
2.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例如,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减少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应戒烟;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等,应限制饮酒量。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基础疾病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注意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引起脑灌注不足等问题。同时,老年人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耐受性较差,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要更加精细,因为高血糖或低血糖都可能加重病情。要注意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在使用降糖药物过程中。
3.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时,要注意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头晕、头痛等血压波动引起的不适症状,及时调整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