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关节液检查。实验室检查中一般检查有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自身抗体检查有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MRI、超声等;关节液检查可助鉴别。不同检查各有特点,临床需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断,儿童、老年患者检查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出现轻度至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伴或不伴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在活动期可能升高,这与炎症反应相关。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30%-50%的患者有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多在100-110g/L左右。
2.血沉(ESR):血沉加快是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活动期,血沉可增快,一般大于20mm/h。但血沉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等,女性在月经期间血沉可能生理性增快,老年人血沉也可能略快。
3.C反应蛋白(CRP):CRP在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明显升高,其水平与疾病的活动度密切相关。CR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当病情缓解时,CRP水平可逐渐下降。一般来说,CRP>10mg/L往往提示炎症较活跃。
(二)自身抗体检查
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约70%-80%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但类风湿因子阳性并非仅见于风湿性关节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也可能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而且约5%的正常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类风湿因子阳性。
2.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CCP抗体对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阳性率约为60%-70%,且对于早期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较高。抗CCP抗体阳性的患者往往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关节破坏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1.早期表现:在疾病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这是由于关节软骨破坏所致。例如,在发病后的数月内,部分患者X线可仅见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尚无明显改变。
2.中晚期表现:中晚期时,X线可见关节面骨质侵蚀、破坏,关节间隙进一步变窄,甚至出现关节半脱位、畸形等。比如,手指关节可出现尺侧偏斜等畸形表现,膝关节可出现关节间隙明显变窄,骨质增生等。X线检查可以较为直观地观察关节的骨质变化情况,但对于早期软骨的改变显示不如磁共振成像(MRI)敏感。
(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1.软组织病变:MRI能够清晰显示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情况,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在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即可发现滑膜增厚,这对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观察到滑膜呈弥漫性或结节状增厚,信号强度增高。
2.软骨和骨质改变:MRI对软骨的损伤显示较为敏感,能早期发现关节软骨的破坏、缺损等情况。同时,对于骨髓水肿等骨质早期改变也能较好地显示。相比X线,MRI在早期诊断风湿性关节炎的软骨和骨质病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适用于早期不典型病例的诊断。
(三)超声检查
1.滑膜病变:超声可以清晰显示滑膜的厚度、血流情况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膜增厚时,超声下可见滑膜回声增强、增厚,血流信号增多。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动态观察滑膜病变的变化,对于评估病情活动度有一定帮助。
2.关节腔积液:超声能够准确判断关节腔积液的量,少量的关节腔积液即可被超声检测到。此外,还可以引导关节腔穿刺抽液等操作,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三、关节液检查
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有助于明确关节病变的性质。正常关节液清晰、透明,量少。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液特点为:外观呈淡黄色,混浊,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达到(2-7)×10^9/L甚至更高,黏蛋白凝块形成不良等。通过关节液的细胞学、生化等检查,可以与其他类型的关节炎如感染性关节炎等进行鉴别诊断。例如,感染性关节炎的关节液中白细胞计数更高,且可找到病原菌等。
不同的检查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在临床诊断风湿性关节炎时,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多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检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如X线检查应权衡利弊;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可能合并的其他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