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手术前需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并进行肠道准备与术前检查;手术方式有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EMR、ESD等;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腹部情况、管理饮食并防治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因为手术可能对心肺功能有一定影响;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前需劝导其戒烟,以减少呼吸道并发症;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下等,以降低手术中出血等风险。
肠道准备:通常在手术前1-2天开始进食少渣或无渣饮食,如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术前一天晚上口服泻药进行肠道清洁,常用的泻药有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通过大量腹泻来清除肠道内的粪便,以减少术中污染,便于医生观察肠道病变。
2.术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等。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及感染情况;凝血功能检查能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防止术中出血过多;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脏器功能,判断能否耐受手术;传染病筛查是为了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
影像学检查:一般会进行结肠镜检查来明确结肠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等情况,同时还可能需要进行腹部CT等检查,以了解息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二、手术方式
1.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
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于较小的结肠息肉(直径一般小于2cm)较为常用。医生通过结肠镜将高频电凝器的电极送至息肉部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操作时需注意准确凝固息肉基底部,避免残留。
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直径在2-5cm左右的无蒂息肉。医生会在息肉周围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等溶液,使息肉抬起,然后用圈套器等将息肉圈套住并切除。这种方法可以完整切除息肉,减少残留的风险。
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一些怀疑有癌变倾向的息肉(直径大于2cm),可采用ESD。医生通过内镜下逐步剥离息肉的黏膜下层,完整切除病变组织。该手术需要医生有较高的内镜操作技巧,以确保完整切除病变且减少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术后处理
1.一般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一般每0.5-1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如果患者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情况,需及时查找原因,可能是术后感染等原因引起。
腹部情况观察: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要警惕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腹胀明显时需了解患者的排气、排便情况等。
2.饮食管理
术后禁食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根据息肉大小、手术方式等而定。一般较小息肉行内镜下切除术后,禁食6-12小时后可进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等。进食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腹痛、恶心、呕吐等。
3.并发症防治
出血: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大便颜色等情况,若出现黑便或血便,需考虑术后出血的可能。少量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止血药物等;大量出血时可能需要再次内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治疗。
穿孔:如果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需考虑穿孔可能。一旦怀疑穿孔,需立即禁食、胃肠减压,并根据情况进行手术修补等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饮食上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且进食速度要慢,防止误吸。同时要密切观察其意识状态等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多,对手术应激的耐受能力较差等情况。
2.儿童患者:儿童结肠息肉相对较少见,若进行手术,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更要注意手术操作的轻柔,减少对肠道的刺激。术后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来促进恢复。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围手术期要考虑月经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如果手术时间接近月经期,要注意观察术中及术后的出血情况等。另外,术后的康复过程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手术可能对其身体形象等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涉及腹部手术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