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后经常脱肛即直肠脱垂,分不完全和完全脱垂,解剖、腹内压增高、盆底组织薄弱是常见原因,有早期排便肿物脱出等表现,靠肛门指诊等诊断,非手术治疗针对小儿和成人轻度,严重需手术,要保持良好排便习惯、积极治慢性病、加强盆底肌锻炼来预防。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大便后经常脱肛,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直肠脱垂可分为不完全脱垂和完全脱垂,不完全脱垂是直肠黏膜层向下移位,完全脱垂则是直肠全层向下移位。
二、常见原因
(一)解剖因素
1.小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婴幼儿时期,骶骨弯曲度尚未完全形成,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容易脱垂。随着生长发育,骶骨弯曲度逐渐形成,直肠脱垂的情况可能会改善。
2.年老体弱:老年人肌肉松弛,骨盆底组织软弱,直肠周围的固定组织松弛,容易导致直肠脱垂。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对盆底组织造成损伤,加上年老后组织衰退,也增加了直肠脱垂的风险。
(二)腹内压增高
1.长期便秘:长期便秘的人群,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导致腹内压升高,推动直肠向下移位。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长期便秘是引发直肠脱垂的常见诱因之一。
2.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患者频繁腹泻,肠道蠕动加快,腹内压反复增高,也会增加直肠脱垂的发生几率。比如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长期腹泻,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出现直肠脱垂。
3.慢性咳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的患者,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腹内压持续升高,对直肠产生向下的推力,久而久之容易引发直肠脱垂。
(三)盆底组织薄弱
1.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全:部分小儿可能存在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异常,导致直肠周围的支持结构薄弱,容易在腹内压增高时发生直肠脱垂。
2.后天性盆底组织损伤:如多次分娩造成盆底肌肉和韧带损伤,或者盆腔手术损伤了直肠周围的组织,使得盆底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直肠脱垂。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排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缩。随着病情进展,肿物脱出后需要用手推回肛门内,甚至在咳嗽、行走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也会自行脱出。
2.脱出物情况:脱出的直肠黏膜呈淡红色,若发生嵌顿,黏膜会充血水肿,颜色变为暗红色,患者会出现疼痛、坠胀感等。
3.其他症状:长期直肠脱垂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排便不尽感、肛门失禁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小儿患者可能会因为直肠脱垂而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肛门指诊: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可以了解肛管括约肌的张力,以及直肠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直肠脱垂及相关的盆底组织异常。
2.内镜检查: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肿瘤等,同时也能辅助诊断直肠脱垂。
3.排粪造影:通过向直肠内注入造影剂,观察排便过程中直肠的形态变化,对于诊断直肠脱垂有重要价值,可以明确直肠脱垂的程度和类型。
五、治疗与预防
(一)非手术治疗
1.小儿直肠脱垂:由于小儿直肠脱垂多可自愈,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和腹泻;对于有慢性咳嗽的小儿,要积极治疗咳嗽;可以进行盆底肌锻炼,如让小儿做收缩肛门的动作,每次持续数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
2.成人轻度直肠脱垂:可采用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周围,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同时,要治疗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等。
(二)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直肠脱垂患者,如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多种,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加强直肠周围组织的固定,防止直肠再次脱垂。
(三)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长时间蹲厕,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和腹泻的发生。
2.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对于患有慢性咳嗽、慢性腹泻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腹内压增高对直肠的影响。
3.加强盆底肌锻炼: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儿,都可以进行盆底肌锻炼。成人可以进行凯格尔运动,即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小儿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类似的收缩肛门动作的锻炼,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预防直肠脱垂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