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是脑膜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主要由感染性病原体引发,少数由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病原体突破血脑屏障引发脑膜病变,不同病原体症状有差异,需通过脑脊液检查明确病因;其典型症状有全身性感染症状、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表现、局灶性神经症状;不同病原体引发的症状不同,特殊人群症状也有特点;未及时治疗并发症多、预后有差异;预防可接种疫苗,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
一、脑膜炎的定义与病理基础
脑膜炎是脑膜(覆盖大脑和脊髓的薄膜)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发,少数情况下由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导致。感染性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或直接侵入(如鼻窦炎、中耳炎扩散)突破血脑屏障,引发脑膜充血、水肿及渗出,导致颅内压升高和神经功能损伤。不同病原体引发的脑膜炎在症状表现、病程及预后上存在显著差异,需通过脑脊液检查(细胞计数、蛋白、糖含量、病原体检测)明确病因。
二、典型症状表现
1.全身性感染症状
1.1.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骤,体温可迅速升至38.5℃~40℃,儿童或老年人可能因免疫反应较弱出现低热或体温不升。
1.2.寒战与肌肉酸痛: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常伴寒战,病毒性脑膜炎则以肌肉酸痛、乏力为主,与病原体释放的毒素或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
1.3.食欲减退与恶心: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拒食、呕吐。
2.脑膜刺激征
2.1.头痛:90%以上患者主诉剧烈头痛,呈持续性搏动性或爆裂样疼痛,前额部或枕部明显,与脑膜血管扩张及颅内压升高相关。
2.2.颈项强直:因脑膜炎症刺激颈肌痉挛,患者颈部被动前屈时出现抵抗感,儿童可能因配合度差而表现不典型。
2.3.克尼格征(Kernigsign)阳性:仰卧位屈髋膝90°后被动伸直膝关节时,因坐骨神经受压引发大腿后侧疼痛,为脑膜刺激的客观体征。
3.颅内压增高表现
3.1.呕吐:非喷射性呕吐常见于早期,喷射性呕吐(突然用力呕吐)提示颅内压显著升高,需紧急处理以防止脑疝。
3.2.视乳头水肿: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界模糊,是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特征,急性期可能不典型。
3.3.意识障碍:从嗜睡、恍惚到昏迷,与脑实质受累程度相关,细菌性脑膜炎进展更快,儿童患者可能突发惊厥。
4.局灶性神经症状
4.1.肢体无力或偏瘫:病原体直接侵犯脑实质或血管炎导致脑组织缺血,常见于大脑半球受累。
4.2.颅神经麻痹:以动眼神经(眼球运动障碍)、面神经(口角歪斜)受累多见,真菌性脑膜炎更易引发多发性颅神经损伤。
4.3.癫痫发作:约20%患者出现,与脑实质炎症或瘢痕形成相关,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失神发作或强直阵挛发作。
三、不同病原体引发的症状差异
1.细菌性脑膜炎(如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起病更急骤,24小时内出现高热、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皮肤可见瘀点瘀斑(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特征),10%~20%患者合并休克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病毒性脑膜炎(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症状相对较轻,头痛、发热持续时间短(3~7天),颈项强直多不显著,部分患者伴咽峡炎、皮疹等前驱症状。
3.结核性脑膜炎:起病隐匿,亚急性或慢性病程,头痛呈进行性加重,伴低热、盗汗、体重下降,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糖降低。
四、特殊人群的症状特点
1.婴幼儿:因前囟未闭,颅内压升高时可能仅表现为易激惹、尖叫、前囟饱满,呕吐可能不典型,需通过脑膜刺激征检查(如布氏征)辅助诊断。
2.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症状不典型,可能仅以意识模糊、低热或无热起病,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需结合脑脊液检查鉴别。
3.免疫抑制患者(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性脑膜炎(如隐球菌)风险增加,症状可能包括慢性头痛、视力下降,脑脊液墨汁染色可确诊。
五、并发症与预后
未及时治疗的细菌性脑膜炎死亡率可达10%~30%,幸存者中30%~50%遗留听力损失、癫痫、认知障碍等后遗症。病毒性脑膜炎预后较好,但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能引发颞叶坏死,导致记忆、语言功能障碍。结核性脑膜炎若未规范抗结核治疗,易并发脑积水、脑梗死。
六、预防与就医建议
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可显著降低细菌性脑膜炎风险。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掩盖症状。儿童患者若伴前囟饱满、拒食、抽搐,老年人若伴新发精神症状,均需紧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