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异常引发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多种伴随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可通过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可通过孕期保健、安全分娩、新生儿护理等方式预防
病因
出生前因素:孕妇孕期感染(如TORCH感染等)、接触放射线、化学毒物、严重营养不良、吸烟酗酒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胎儿脑的正常发育,增加小儿脑性瘫痪发生风险,尤其在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关键时期,孕妇不良生活方式和接触有害因素对胎儿脑发育干扰较大。
出生时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产伤等,早产婴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低出生体重儿本身身体状况较弱,窒息和产伤会直接导致脑部缺氧、损伤等,从而引发脑性瘫痪,不同出生时情况对脑部影响程度不同,严重窒息或产伤往往更易导致发病。
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严重黄疸(胆红素脑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胆红素脑病可影响神经细胞代谢,颅内感染会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脑组织,颅脑外伤直接造成脑部结构和功能损害,这些出生后因素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都可能导致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不能抬头、4个月不能伸手抓物等;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降低(肢体松软);姿势异常,常见如尖足、剪刀步、角弓反张等异常姿势,不同类型小儿脑性瘫痪运动障碍表现有所差异,痉挛型以肌张力增高、运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手足徐动型则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缓慢运动。
智力障碍:约2/3患儿有不同程度智力低下,轻度智力障碍可能仅表现为学习能力稍差,重度智力障碍则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智力障碍程度与脑损伤严重程度相关,脑损伤越重,智力障碍发生概率越高且程度可能越重。
感知觉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视觉障碍(如斜视、视力减退等)、听觉障碍(听力下降)、触觉异常等,感知觉障碍会影响患儿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进而影响其运动、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失语等,语言障碍与脑部语言中枢受损或运动障碍导致不能正常模仿发音等有关,严重语言障碍会影响患儿的沟通交流和社会交往。
精神行为异常:常见有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孤僻、多动等,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孕妇孕期情况、分娩史、新生儿期病史等,了解可能导致脑损伤的相关因素,这是诊断的重要基础,通过准确采集病史能为后续诊断提供线索。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运动功能、肌张力、姿势等,观察患儿运动发育是否符合相应月龄标准,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姿势等,通过全面的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脑性瘫痪的运动及姿势异常表现。
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颅内出血等情况;脑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合并癫痫及脑电活动异常;智力测试、听力视力检查等可评估患儿智力、感知觉等方面的情况,综合多种辅助检查结果才能更准确地做出诊断。
治疗与康复
康复训练:包括运动训练(如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等)、作业治疗、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通过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来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语言能力、认知水平等,康复训练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因为脑性瘫痪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重点有所不同。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脑性瘫痪的药物,主要是针对伴随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等,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性瘫痪的运动及功能障碍问题。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病情严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但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综合评估患儿情况后谨慎选择。
预防
孕期保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戒烟戒酒,预防感染等,为胎儿创造良好的在母体内的发育环境,减少出生前脑损伤的发生风险。
安全分娩:医护人员应提高助产技术,尽量避免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产伤等情况的发生,确保分娩过程安全,降低出生时脑损伤的概率。
新生儿护理:新生儿期加强护理,注意预防新生儿期疾病,如及时治疗新生儿黄疸、颅内感染等,减少出生后脑损伤的发生,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运动等方面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