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淋巴结肿大原因复杂,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如EB病毒、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和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以及药物反应、异物反应等。发现儿童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家长需密切观察淋巴结变化及儿童一般状况协助诊断治疗。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除了有淋巴结肿大外,还常伴有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等表现。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导致淋巴结内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从而引发淋巴结肿大,通过血清学检测EB病毒相关抗体等可辅助诊断。
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也可能累及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例如,单纯疱疹病毒-1感染口唇周围时,附近的颈部淋巴结可能会出现反应性肿大,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刺激了淋巴结内的免疫细胞,导致淋巴结内细胞增生、炎性因子释放等,进而出现肿大。
其他病毒:如风疹病毒感染,在风疹发病过程中,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尤其是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这与病毒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应答导致淋巴结内淋巴细胞聚集有关。
2.细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等疾病,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链球菌感染后,细菌及其毒素可刺激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内出现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引发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例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时,颈部的颌下淋巴结可能会肿大、压痛,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有助于辅助判断。
葡萄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皮肤感染,如疖、痈等,若感染部位邻近淋巴结,可导致相应区域的淋巴结肿大。细菌感染后,细菌可经淋巴管蔓延至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等。
结核杆菌感染:儿童结核性淋巴结炎也较为常见,多由结核杆菌经淋巴管侵入颈部淋巴结所致。患儿可出现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淋巴结可呈串珠样肿大,质地较硬,后期可能会破溃形成窦道。通过结核菌素试验、淋巴结穿刺涂片找结核杆菌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二、非感染性因素
1.免疫性疾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这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风湿性疾病,部分患儿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淋巴结内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增生,从而引起淋巴结肿大。患儿常伴有关节肿胀、疼痛、发热等表现,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可辅助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虽然儿童期发病相对较少,但也有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包括淋巴结。由于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淋巴结内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导致淋巴结肿大,患儿还可能伴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等多系统受累表现,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等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2.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期常见的白血病类型,患儿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质地中等。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并浸润到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导致淋巴结内白血病细胞大量聚集,引起淋巴结肿大。同时,患儿还常伴有贫血、出血、发热等表现,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
淋巴瘤: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均可出现淋巴结肿大。霍奇金淋巴瘤常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淋巴结。淋巴瘤是由于淋巴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导致淋巴结结构破坏,出现肿大。通过淋巴结活检等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3.其他因素
药物反应:某些儿童使用特定药物后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的药物反应。例如,使用抗癫痫药物时,个别儿童可能会出现药物相关性淋巴结肿大,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有关,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异物反应:如果儿童局部有异物进入,如小的刺、木屑等进入皮肤下并累及淋巴结,可引起淋巴结的异物反应性肿大。异物刺激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内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等反应,以试图清除异物。
儿童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较为复杂,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均可能导致。当发现儿童有淋巴结肿大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淋巴结超声、病理活检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观察淋巴结肿大的变化情况,如大小、质地、有无疼痛等,同时注意儿童的一般状况,如体温、精神状态等,以便及时向医生提供相关信息,协助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