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脑膜炎的诊断需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要详细询问症状等;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和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脑脊液和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有外观、压力、细胞等多方面及病原学检查,血液检查有血常规等;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和MRI;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综合各方面检查来明确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发热情况(体温高低、热型等)、头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是否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皮疹等其他伴随症状。了解发病前有无感染史、疫苗接种史、近期是否接触过可能致病的病原体(如某些病毒感染前驱情况),以及既往有无类似病史、基础疾病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难准确表述头痛等症状,需通过家长观察获取信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考虑基础疾病对病情判断的影响。
二、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有无嗜睡、烦躁、昏迷等意识改变。
检查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托患者枕部并使其头部前屈,正常时下颌可触及胸部,若有抵抗感,下颌不能触及胸部,即为颈强直)、克氏征(患者仰卧,一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膝关节可伸达135°以上,若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则为阳性)、布氏征(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关节屈曲,为阳性),这些脑膜刺激征阳性提示脑膜受到刺激,可能与无菌性脑膜炎相关。
检查颅神经功能,观察眼球运动、瞳孔对光反射等是否正常,不同颅神经受损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变部位及病因。
2.一般体格检查:测量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发热是无菌性脑膜炎常见表现之一,需关注体温变化趋势;心率、呼吸、血压异常可能提示病情较重或存在其他并发症。同时检查皮肤黏膜情况,有无皮疹等,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可能伴有特定皮疹表现,如肠道病毒感染可能出现手足口皮疹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外观:无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通常为无色透明,但也有少数可能呈微混浊。
压力:多数患者脑脊液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
细胞计数与分类:白细胞计数多轻度升高,一般在(10-500)×10/L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这是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改变的典型特点,与细菌性脑膜炎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相鉴别。
生化检查: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通常正常,这也是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的重要依据,细菌性脑膜炎时糖含量多明显降低,氯化物也可降低。
病原学检查:可进行病毒学检测,如通过PCR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病毒核酸,能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病毒类型,对病因诊断至关重要;还可进行细菌培养等排除细菌性感染。
2.血液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辅助判断感染情况,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若有细菌感染继发可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会升高。
感染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细菌性感染时CRP常明显升高,PCT也会升高,而无菌性脑膜炎时CRP一般轻度升高或正常。
病毒学血清学检查:采集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若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明确病毒感染病因,例如对于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的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一般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头颅CT无明显异常改变,主要用于排除颅内其他病变,如颅内出血、占位性病变等。在病情较重、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怀疑有其他颅内结构性病变时进行。
2.头颅MRI:对于一些不典型的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头颅MRI可能发现脑膜轻度强化等改变,有助于更精细地评估颅内情况,尤其在早期或病情复杂时,能提供比CT更详细的信息,但通常不作为常规首选检查,而是在CT有提示或病情需要进一步明确时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无菌性脑膜炎在诊断时需特别注意病史采集的准确性,由于儿童表述能力差,要仔细询问家长关于发热、精神状态、抽搐等情况。在进行脑脊液穿刺等操作时要更加轻柔,注意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其不适。
老年人:老年人无菌性脑膜炎可能临床表现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地进行全面检查,同时要考虑老年人基础疾病多的情况,如是否合并脑血管病等,在诊断时要综合各方面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避免漏诊或误诊。
孕妇:孕妇发生无菌性脑膜炎时,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影像学检查需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要关注孕妇及胎儿的相关指标变化,如血常规、感染标志物等,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