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后遗症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语言、平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肢体训练有被动和主动运动,被动适用于初期完全不能活动者,主动在有一定能力时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词语句子训练;平衡训练有坐位和站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含穿衣、进食训练,各训练根据不同人群有相应考虑因素。
一、肢体功能训练
1.被动运动
适用人群:适用于脑溢血后遗症初期,患者肢体完全不能活动的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轻柔操作;对于成年患者,家属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其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静脉血栓形成。操作时要沿关节活动的方向进行,幅度由小到大,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次,每天3-4次。
考虑因素:不同年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不同,儿童骨骼、关节尚未发育完全,活动幅度需更小;成年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活动幅度。有病史且关节存在基础病变的患者,活动幅度要谨慎控制,避免加重损伤。
2.主动运动
适用人群:当患者肢体有一定运动能力时可进行。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可从简单的抬手、握拳等动作开始。目的是增强肌肉力量,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例如让患者练习自己伸手拿东西,开始时可能需要辅助,逐渐增加难度。
考虑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在运动时要结合自身情况,避免过度疲劳。有病史的患者要根据既往病史评估运动风险,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时需监测心率等指标。
二、语言功能训练
1.发音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存在语言障碍的脑溢血后遗症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发音训练方式略有不同,儿童可通过模仿简单的发音开始,成年患者可从发单音开始。目的是恢复发音功能。让患者练习发“a”“o”“e”等单音,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3-4次。
考虑因素:儿童学习能力强但注意力易分散,训练时要采用有趣的方式;成年患者若有焦虑情绪可能影响训练效果,需进行心理疏导辅助训练。有语言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训练前需评估基础疾病对发音训练的影响。
2.词语、句子训练
适用人群:在患者具备一定发音能力后进行。让患者从说简单词语开始,逐渐过渡到说句子。例如先让患者说“苹果”“椅子”等词语,然后说“我要吃苹果”“这是一把椅子”等句子。目的是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考虑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理解和表达能力可能下降更明显,训练内容要符合其认知水平。生活方式导致语言环境单一的患者,训练时要创造丰富的语言交流环境。有脑部语言中枢基础病变的患者,训练要结合病变情况调整难度。
三、平衡功能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病情稳定、能够坐立的患者。年龄较小的患儿由家长辅助保持平衡,成年患者可自行练习。目的是增强坐位时的平衡能力,为站立和行走做准备。让患者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正直,双脚平放在地面,进行左右、前后的重心转移训练,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
考虑因素:儿童骨骼发育未成熟,平衡训练时要注意保护;成年患者若有骨质疏松等问题,重心转移幅度要适当控制。有平衡功能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摔倒等意外。
2.站立平衡训练
适用人群:在患者坐位平衡较好后进行。年龄较大的患者可先靠墙站立,逐渐过渡到无辅助站立。目的是恢复站立时的平衡能力。训练时让患者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可放在身边或前方支撑物上,保持身体稳定,每次站立训练5-10分钟,每天2-3次。
考虑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站立时稳定性较差,需有人在旁协助以防摔倒。生活方式导致肌肉力量不足的患者,要结合康复训练增强下肢力量来辅助平衡训练。有下肢关节基础病变的患者,站立训练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加重病变。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穿衣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能够部分活动的患者。儿童穿衣训练可在家长帮助下进行简单的穿脱衣服练习,成年患者可自行练习穿脱上衣、裤子等。目的是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例如教患者如何解开纽扣、拉链,如何将手臂伸进衣袖等。
考虑因素:儿童穿衣时要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成年患者若有肢体活动障碍,可使用辅助器具辅助穿衣。有皮肤疾病或肢体感觉异常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衣物摩擦刺激皮肤。
2.进食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存在吞咽困难等问题影响进食的患者。年龄较小的患儿需由家长耐心喂食,注意食物的性状和喂食速度。成年患者可练习自己用勺子进食,从软食、半流食开始。目的是恢复正常进食功能。训练时要提醒患者慢慢咀嚼、吞咽,避免呛咳。
考虑因素:儿童吞咽功能尚未完善,喂食食物要适合其年龄阶段;成年患者若有吞咽障碍病史,要根据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合适的食物质地和进食方式。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进食训练要结合消化系统情况调整食物选择和进食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