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有特定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预防方式;荨麻疹病因复杂,依典型表现诊断治疗预防;麻疹由麻疹病毒引发,也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预防方式,特殊人群在各病中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预防接种很重要。
一、病因与病原体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传染源主要是患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节高发。儿童及青少年易感染,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可影响胎儿发育。
荨麻疹:病因复杂,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原因,常见诱因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吸入物(花粉、尘螨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等)、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传染源是麻疹患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冬春季节多发,6个月-5岁儿童发病率较高,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普遍易感。
二、临床表现
风疹:前驱期短,一般1-2天,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伴眼结膜充血,1-2天后从面部开始出现淡红色斑丘疹,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3天左右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或有轻度色素沉着,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荨麻疹:基本损害为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数小时内消退,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皮疹可陆续发生,自觉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腹泻等症状,累及呼吸道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麻疹:潜伏期6-18天,平均10天左右,前驱期3-4天,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症状,发热2-3天后,口腔颊黏膜上可见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伴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恢复期可出现精神好转,体温正常,咳嗽减轻等表现,并发症可累及呼吸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风疹: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风疹患者等)、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及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进行诊断,病毒分离是诊断风疹的金标准,血清学检测风疹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需与幼儿急疹、猩红热等鉴别,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突发高热,持续3-5天体温骤降,同时或热退时出现皮疹;猩红热有发热、咽痛、草莓舌等表现,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风团及消退过程)即可诊断,需要寻找病因时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过敏原检测等。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皮疹为梭形风团样丘疹,中央有小水疱或丘疱疹,好发于四肢伸侧,瘙痒较剧烈,病程较长。
麻疹: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未接种麻疹疫苗、接触麻疹患者等)、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症状、麻疹黏膜斑、皮疹特点等)及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查等)诊断,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征性体征,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需与风疹、猩红热等鉴别,如前面所述,风疹前驱期短,皮疹24小时内蔓延全身,无麻疹黏膜斑;猩红热皮疹为弥漫性红斑上的针尖样丘疹,有杨梅舌等表现,与麻疹的斑丘疹不同。
四、治疗与预防
风疹:一般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如发热时给予退热治疗,瘙痒时给予止痒治疗等,患者需隔离至出疹后5天。预防主要是接种风疹疫苗,接种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可常规接种风疹-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
荨麻疹:首先是去除病因,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等,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等。预防方面,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等。
麻疹:隔离患者,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止咳等,同时要保证患者休息,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充足水分。预防主要是接种麻疹疫苗,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麻疹的发生。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所以孕妇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如确诊风疹应及时咨询医生。对于荨麻疹患者中的儿童,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选择温和的止痒药物。麻疹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更易感染,所以儿童的预防接种非常重要,家长要按时带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在麻疹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