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在齿线以上,常见无痛性便血等;外痔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在齿线以下,常表现为疼痛等。两者在便血、疼痛、脱出表现及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内痔以便血等为主,外痔以疼痛等为主,检查和治疗也各有不同方式,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
内痔: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是在齿线(直肠和肛管之间的分界线)以上发生的痔,表面为直肠黏膜所覆盖。常见于左侧正中、右前及右后三处,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便血可为滴血、喷射状出血等。
外痔: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包括静脉曲张性、结缔组织性、血栓性和炎性四种。外痔位于齿线以下,是肛管皮肤的突起,表面盖以皮肤。常表现为疼痛、瘙痒等症状,如炎性外痔会有肛门部灼痛、湿痒等,血栓性外痔则起病突然,疼痛剧烈。
二、症状表现差异
(一)便血情况
内痔:一般以便血为主要表现,早期内痔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有的大便表面带血,有的则为滴血,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出血。这是因为内痔表面是直肠黏膜,排便时粪便摩擦导致黏膜上的血管破裂出血。不同年龄人群内痔便血表现类似,但儿童内痔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内痔便血需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其他病因;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盆腔压力增加,可能加重内痔便血情况。
外痔:一般不会出现便血,除非是外痔发生血栓或炎症等情况时,可能伴有少量鲜血,但不是以便血为主要症状。
(二)疼痛表现
内痔:一般单纯内痔无疼痛,仅感肛门坠胀感等,当内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会疼痛剧烈。不同年龄人群疼痛感受可能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可能相对较差,感受会更明显;女性在月经期等身体敏感时期,内痔嵌顿时疼痛可能会被放大。
外痔:常有疼痛症状,尤其是血栓性外痔和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是因为皮下静脉丛血栓形成,突发疼痛,疼痛较剧烈;炎性外痔多因肛门缘皮肤损伤和感染引起,表现为肛门部疼痛、瘙痒、有少量分泌物等。
(三)脱出表现
内痔:Ⅰ度内痔一般不脱出肛门外;Ⅱ度内痔排便时脱出肛门外,排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内痔脱出后需用手辅助才可还纳;Ⅳ度内痔内痔长期脱出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脱出。不同年龄人群脱出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内痔脱出相对少见,若发生脱出需警惕是否有先天性肛门直肠发育异常等情况;老年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因素,更易出现内痔脱出且还纳困难的情况。
外痔:一般不会脱出,结缔组织性外痔常是肛门缘皮肤皱襞变大,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皮赘;静脉曲张性外痔是肛门缘隆起的呈椭圆形或长形的肿物,质地柔软,一般不脱出,只有在发生炎症时才会肿胀疼痛。
三、检查方法差异
(一)内痔检查
肛门指诊:可触及柔软的黏膜,无疼痛,但若内痔脱出嵌顿,可触及硬结。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肛门指诊的操作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力度,儿童进行肛门指诊时需谨慎轻柔操作。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通过肛门镜可以清晰看到齿线以上黏膜呈结节状突起的内痔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肛门镜检查的配合程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等辅助下进行检查。
(二)外痔检查
视诊:通过观察肛门周围皮肤即可发现外痔的形态,如静脉曲张性外痔可见肛门缘有团块状隆起,血栓性外痔可见肛门缘有暗紫色肿物等。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检查时的隐私保护等人文关怀。
直肠指诊:外痔一般直肠指诊时不易触及,除非是较大的外痔,可能在肛门缘触及质软或质硬的肿物。
四、治疗原则差异
(一)内痔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Ⅰ-Ⅱ度内痔,包括调整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坐浴,可用温水或中药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用药,如使用痔疮膏、栓剂等,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符合各自的营养需求,儿童要注意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同时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易消化,防止便秘加重内痔。
手术治疗:对于Ⅲ-Ⅳ度内痔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内痔可考虑手术,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儿童内痔手术需极其谨慎,一般先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只有在病情严重影响生活时才考虑风险较低的手术方式;女性患者手术需考虑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术式。
(二)外痔治疗
非手术治疗:对于静脉曲张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若无症状一般无需治疗,注意保持肛门清洁即可;炎性外痔可通过坐浴、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等消炎止痛治疗。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久坐的人,更要注意肛门清洁和适当活动来预防外痔加重。
手术治疗:对于血栓性外痔,若疼痛剧烈,影响生活,可考虑手术取出血栓;对于较大的结缔组织性外痔,若影响排便或有明显不适,也可考虑手术切除。女性患者在手术时要考虑美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