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在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常见病因、影像学检查特点、预后情况及特殊人群等方面存在区别。病变部位上周围性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中枢性在面神经核以上中枢部位;临床表现在额纹、眼裂闭合、面部其他肌肉表现有差异;常见病因中周围性与感染、创伤、中毒等有关,中枢性与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等有关;影像学检查特点不同;预后因情况而异,特殊人群在面瘫发生和恢复上各有特点。
一、病变部位
周围性面瘫病变部位主要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中枢性面瘫病变部位是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部位,常见于皮质-皮质脑干束受损,比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等部位发生病变。
二、临床表现
1.额纹情况
周围性面瘫患者患侧额纹消失,这是因为面神经核上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表情肌,周围性面瘫时面神经核受损,失去神经支配,导致患侧额纹不能运动而消失。
中枢性面瘫患者患侧额纹存在,因为中枢性面瘫是皮质-皮质脑干束受损,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所以患侧额纹不受影响。
2.眼裂闭合情况
周围性面瘫患者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由于面神经支配眼轮匝肌的纤维受损,无法正常支配眼轮匝肌运动来闭合眼裂。
中枢性面瘫患者眼裂可以闭合,但闭眼力量较弱,因为眼裂以上表情肌受双侧支配,只是闭眼时患侧眼轮匝肌运动力量相对弱。
3.面部其他肌肉表现
周围性面瘫患者患侧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包括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等所有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中枢性面瘫患者通常只有眼裂以下的面部肌肉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而眼裂以上肌肉不受累,鼓腮等动作受影响。
三、常见病因
1.周围性面瘫
感染性病变,如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病因是贝尔麻痹,通常认为是由潜伏在面神经节内休眠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另外,中耳炎、莱姆病等感染也可导致周围性面瘫,感染会引起面神经的炎症、水肿,从而导致面神经受损。
创伤性因素,颅底骨折、面部外伤等可损伤面神经,导致周围性面瘫。
中毒,如长期接触酒精、一氧化碳中毒等,可影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引发周围性面瘫。
2.中枢性面瘫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累及皮质-皮质脑干束,导致对侧眼裂以下面部肌肉瘫痪,这是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病因,脑血管疾病会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相应脑组织受损,影响面神经核以上的传导通路。
颅内肿瘤,如额叶肿瘤等,肿瘤压迫皮质-皮质脑干束,可引起中枢性面瘫,肿瘤的压迫会破坏神经传导通路,导致面神经核以上的神经冲动传递受阻。
脑外伤,脑部受到外伤后,导致皮质-皮质脑干束受损,引发中枢性面瘫,外伤会造成脑组织的损伤和神经结构的破坏。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1.周围性面瘫
一般头颅CT或MRI检查可能无明显的颅内器质性病变征象,除非是由肿瘤、血管畸形等特殊病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才会在影像学上有相应表现,比如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病变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有时高分辨率CT可发现面神经管的异常。
2.中枢性面瘫
头颅CT或MRI可发现脑部相应病变部位的异常,如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中枢性面瘫,CT可早期发现脑梗死的低密度灶或脑出血的高密度影,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脑部肿瘤等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和清晰,能明确看到皮质-皮质脑干束受损的部位及病变性质。
五、预后情况
1.周围性面瘫
贝尔麻痹患者多数预后良好,约85%的患者在数周-数月内恢复,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老年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时预后可能稍差。早期进行规范的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可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由感染、创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恢复情况及面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如果原发病能有效控制且面神经受损较轻,预后较好;若原发病控制不佳或面神经受损严重,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部肌肉瘫痪等后遗症。
2.中枢性面瘫
预后主要取决于脑部原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恢复情况,若脑部原发病较轻,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中枢性面瘫可能会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但往往会遗留一定程度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若脑部原发病严重,如大面积脑梗死、重度脑出血等,中枢性面瘫预后较差,且可能会伴有其他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发生周围性面瘫时,由于其面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预后相对较好,但也要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导致后遗症;老年患者无论是周围性还是中枢性面瘫,都要更加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控制,因为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影响面瘫的恢复及整体健康状况,在治疗面瘫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身体内分泌等发生变化,若发生面瘫,要注意情绪调节等,因为情绪因素可能会影响面瘫的恢复,而男性在生活方式上若有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会增加面瘫发生的风险,且不利于面瘫的恢复,所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促进面瘫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