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性弱视是因眼位偏斜致视觉发育受影响的疾病,有双眼视觉竞争和视觉发育关键期影响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眼位偏斜、异常头位,通过视力、眼位、双眼视觉检查诊断,治疗需矫正斜视并进行弱视训练,儿童和婴幼儿患者治疗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以改善视力和双眼视觉功能。
发病机制
双眼视觉竞争:正常情况下,双眼的视觉输入在大脑中是相互协调的。但当出现斜视时,斜视眼的图像不能与健眼图像在视网膜对应点上精确匹配,大脑为了避免复视(同时看到两个图像)的干扰,会选择抑制斜视眼的视觉信号。长期的抑制会使斜视眼的视觉中枢发育受到阻碍,进而影响视力发育。例如,研究发现,斜视发生后,斜视眼传入大脑的神经冲动减少,视觉皮层对斜视眼的刺激逐渐不敏感,导致该眼的视力逐步下降。
视觉发育关键期影响:儿童的视觉系统处于快速发育的关键期,一般认为0-6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存在斜视,很容易引起斜视性弱视。因为在关键期内,双眼视觉的形成和完善依赖于双眼正常的视觉输入和相互作用,斜视破坏了这种正常的视觉输入平衡,使得斜视眼得不到足够的有效的视觉刺激,从而影响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导致弱视的发生。
斜视性弱视的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斜视眼的视力低于健眼,而且这种视力下降不能通过佩戴眼镜等常规矫正方法完全恢复。例如,患儿斜视眼的视力可能只有0.5甚至更低,而健眼视力相对正常。
眼位偏斜: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眼位异常,根据斜视的类型不同,眼位偏斜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内斜视(眼球向内偏斜)、外斜视(眼球向外偏斜)等。比如内斜视患儿,两只眼睛的瞳孔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一只眼向内偏斜,另一只眼相对正常。
异常头位:部分斜视性弱视患儿会出现异常头位,以试图改善双眼单视功能和视力。例如,有些患儿为了避免复视和视物不清,会采取歪头、侧脸等特殊头位来注视目标。这是因为异常头位可以使斜视眼的图像尽量落在视网膜的正常对应区域,减少大脑的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力,但长期异常头位可能会导致颈部肌肉的异常改变等问题。
斜视性弱视的诊断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儿双眼的视力,发现斜视眼视力低于健眼,且不符合该年龄段正常视力发育水平。例如,对于3-5岁的儿童,正常视力应该在0.5-0.8以上,如果斜视眼视力明显低于此范围,就要考虑斜视性弱视的可能。
眼位检查:采用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方法检查眼位。角膜映光法是通过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来判断眼位是否偏斜,如果反光点不在角膜中央,说明存在眼位偏斜。遮盖-去遮盖试验可以判断是恒定性斜视还是间歇性斜视等,同时也能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抑制等情况。
双眼视觉检查:通过立体视觉检查等方法评估双眼视觉功能。例如,立体视觉检查可以使用立体视觉检查图,如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等,斜视性弱视患儿往往存在立体视觉功能异常甚至缺失,因为双眼视觉的异常发育导致立体视觉无法正常形成。
斜视性弱视的治疗
矫正斜视:首先需要矫正斜视,根据斜视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佩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如果存在屈光不正的话)、手术矫正眼位等。对于一些调节性内斜视,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可以矫正眼位,从而为弱视治疗创造条件。手术矫正斜视则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力量,使眼位恢复正常,一般在矫正眼位后,再进行弱视治疗。
弱视训练:在矫正斜视后,需要进行弱视训练来提高斜视眼的视力。常见的弱视训练方法有遮盖疗法,即遮盖健眼,强迫患儿使用斜视眼注视,从而刺激斜视眼的视觉发育。例如,对于单眼斜视性弱视患儿,每天遮盖健眼一定时间,如遮盖3-4小时,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调整遮盖时间。此外,还有精细目力训练,如使用穿珠子、描图等方法,让患儿进行精细的视觉操作,锻炼斜视眼的视力和视觉功能。
不同人群斜视性弱视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是斜视性弱视的高发人群,因为儿童视觉发育处于关键期。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遮盖和弱视训练等。要注意观察患儿的治疗反应和眼位变化,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查,根据视力和眼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因为不良用眼习惯可能会影响弱视治疗的效果。例如,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可能会加重视力疲劳,不利于斜视性弱视的恢复。
婴幼儿患者:婴幼儿时期发现斜视性弱视更为关键,因为这个时期视觉发育可塑性强。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眼位情况,如发现婴儿一只眼向内或向外偏斜,或者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等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到眼科就诊。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婴幼儿配合度低,需要家长更加细心地照顾,严格执行遮盖等治疗措施,而且要注意避免婴幼儿因不配合而导致治疗中断等情况。同时,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均衡,保证视觉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供应。
总之,斜视性弱视是一种需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疾病,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视力和双眼视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