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症是5岁及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疾病,分原发和继发。遗传、睡眠觉醒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膀胱功能异常等是病因。有夜间不自主排尿等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支持)、膀胱功能训练、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预防要合理安排生活、及时排尿训练、定期健康检查。婴幼儿期多为正常生理现象,学龄期要关注心理并选合适治疗方法。
发病情况
据相关统计,5岁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患病率约为10%-15%,10岁儿童患病率约为3%-5%,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遗尿情况会自行改善,但仍有少部分儿童会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人期。
病因机制
遗传因素:约70%的原发性遗尿症儿童有家族史,如果父母双方童年时均有遗尿,子女遗尿的发生率可高达77%;如果父母一方童年时有遗尿,子女遗尿发生率约为44%。
睡眠觉醒障碍:正常儿童在睡眠过程中,当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唤醒儿童起床排尿。而遗尿症儿童可能存在睡眠过深,对膀胱充盈的觉醒阈值较高,不能及时醒来排尿。例如,研究发现遗尿症儿童在睡眠中唤醒困难,对膀胱内压升高的反应性较差。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人体在夜间会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尿液生成。遗尿症儿童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相对不足,导致夜间尿液生成量较多,增加了遗尿的风险。一般正常儿童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可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而遗尿症儿童夜间尿量往往接近甚至超过白天尿量。
膀胱功能异常:部分遗尿症儿童存在膀胱容量较小、膀胱不稳定等情况。比如,膀胱容量较小的儿童,储存尿液的能力有限,容易在睡眠中过早出现膀胱充盈,引发遗尿;膀胱不稳定的儿童,膀胱会不自主收缩,提前产生排尿冲动。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不自主排尿,每周至少发生2次,并且持续3个月以上。有的儿童可能只是偶尔遗尿,而有的儿童可能几乎每晚都会遗尿。遗尿发生的时间多在深睡眠阶段,清晨醒来才发现尿床。
伴随表现:部分儿童可能伴有心理行为问题,如自卑、焦虑、退缩等。因为遗尿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嘲笑,从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少数继发性遗尿症儿童可能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关表现,比如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遗尿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遗尿可能伴有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表现。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儿童的遗尿情况,包括遗尿开始的年龄、频率、是否有自行缓解的阶段、白天排尿情况等,同时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遗尿病史。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泌尿系统外观是否正常,如外阴部有无畸形、尿道口有无异常等;检查神经系统有无异常体征,如肢体肌力、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病理反射等。
实验室检查:通常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肾炎等疾病引起的遗尿;部分儿童可能需要进行肾功能检查、抗利尿激素测定等,进一步明确病因。
影像学检查:对于部分可疑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观察肾脏、膀胱、输尿管等结构是否正常;对于怀疑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遗尿,可能需要进行头颅或脊髓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
治疗与干预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白天过度疲劳,睡前2-3小时尽量少饮水,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例如,下午4点后让儿童少喝含水分多的饮料,如西瓜汁、可乐等。
心理支持:家长要给予儿童足够的理解和鼓励,避免责骂、嘲笑儿童,帮助儿童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比如,当儿童有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膀胱功能训练:指导儿童进行膀胱功能锻炼,通过鼓励儿童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增加膀胱容量。例如,让儿童在白天有尿意时尽量延长排尿时间,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间隔,训练膀胱的储尿功能。
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儿童,可能会使用药物治疗,如去氨加压素等抗利尿激素制剂,但药物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尤其要注意低龄儿童的用药安全性。
中医治疗:中医推拿、针灸等方法对部分小儿遗尿症可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操作,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
预防措施
合理安排生活:从儿童较小的时候开始,就帮助其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白天不过度玩耍导致疲劳。
及时排尿训练:在儿童能够自主表达尿意时,就开始训练其及时排尿,让儿童养成有尿意就主动去厕所排尿的习惯。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带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导致遗尿的潜在问题,并尽早进行干预。
特殊人群考虑
婴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出现的遗尿多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发生尿布疹等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儿童会逐渐自行改善。
学龄期儿童:对于学龄期遗尿儿童,要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遗尿受到同伴歧视而产生心理问题。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生活方式调整、膀胱功能训练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尽量减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