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是脑部血管病变引发的疾病,分缺血性(如TIA、脑梗死)和出血性(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不可干预(年龄、性别)和可干预(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家族史人群需特殊注意。
分类及常见类型
缺血性脑血管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有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减少,可引起局部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单眼失明、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等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梗死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坏死。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例如,心源性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堵塞血管,导致脑梗死发生,患者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腔隙性梗死是位于脑深部的小动脉闭塞引起的微小梗死灶,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微的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表现。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此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导致脑出血。患者常突然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轻重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例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脑干出血病情往往较重,可出现昏迷、呼吸循环障碍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
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变脆、血流速度减慢等,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变。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脑血管病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会有所上升。
可干预因素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性、动脉硬化,容易导致脑出血或脑梗死。研究表明,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高血脂: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例如,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都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血管病变,如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硬化等,同时高血糖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
吸烟: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升高血液黏稠度,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心脏功能受损等,进而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可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这些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脂患者:如果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后血脂仍不达标,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并定期复查血脂,使血脂水平控制在合适范围。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预防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等。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戒烟限酒: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脑血管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应更加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体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血压波动过大;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血压升高引发脑血管意外。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相对增加,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这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除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更应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如头颅CT、脑血管造影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