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窦炎是肛窦、肛门瓣的急慢性炎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良生活方式等易诱发,表现为肛门坠胀、瘙痒、排便异常等,检查可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等,治疗分保守和手术;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不良生活方式等为诱因,有内痔、外痔、混合痔不同表现,检查有肛门视诊、直肠指诊等,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在各方面有相应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部位
1.肛窦炎:是肛窦、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肛窦位于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呈漏斗状,开口向上,易积存粪便或被分泌物堵塞,引发感染。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长期久坐、便秘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更易患,男性与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与生活习惯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致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便秘时干结粪便易损伤肛窦引发炎症。
病史:有肠道炎症病史或肛门局部损伤病史者,肛窦炎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
年龄:随年龄增长,肛垫支持结构、静脉丛等组织退化,痔疮发病率增高,老年人相对更易患。
生活方式:长期饮酒、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久坐久立、便秘等均是痔疮发病诱因,男性女性因生活习惯差异,如女性妊娠时腹压增加易诱发痔疮。
病史:无特殊与之直接相关的既往病史,但有便秘等慢性疾病病史者易继发痔疮。
二、临床表现
1.肛窦炎
疼痛:肛门部坠胀感,排便时因粪便刺激发炎的肛窦,疼痛加重,可放射至臀部及骶尾部。
瘙痒:炎症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分泌物增多可引起肛门瘙痒。
排便异常:可出现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有少量黏液便,因肛窦炎症刺激直肠所致。
年龄因素:儿童患肛窦炎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相关症状需考虑先天发育等特殊情况;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坠胀感可能更明显。
生活方式:长期便秘者肛窦炎疼痛、排便异常等症状可能更突出,久坐人群瘙痒症状可能因局部不透气而加重。
病史:有肠道感染病史者肛窦炎复发风险高,临床表现可能更复杂。
2.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可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还可伴有黏液流出,因内痔脱出刺激直肠黏膜分泌增多。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出现疼痛,称为血栓性外痔,疼痛较剧烈。
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可出现疼痛、水肿、坏死等情况。
年龄因素:老年人内痔脱出情况更常见,且因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恢复相对较慢;儿童患痔疮罕见,若有类似表现需排查先天性血管畸形等特殊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饮酒、便秘的痔疮患者,便血及脱出等症状可能更严重,女性妊娠后期痔疮症状易加重。
病史:有门静脉高压等病史者,痔疮出血可能更难控制,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三、检查方法
1.肛窦炎
肛门指诊:可触及肛窦部位压痛,有时可摸到变硬的肛窦或凹陷。
肛门镜检查:可见肛窦、肛门瓣充血、水肿,肛窦内可能有脓性分泌物。
年龄差异:儿童进行肛门指诊及肛门镜检查时需更轻柔操作,避免造成患儿不适及损伤;老年人肛门指诊时需注意肛门括约肌紧张度等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便秘者肛门镜下可能更易观察到肛窦因粪便刺激的损伤表现。
病史:有肠道炎症病史者肛门镜下炎症表现可能更典型。
2.痔疮
肛门视诊:可观察到外痔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内痔脱出时可通过肛门视诊看到脱出的痔核。
直肠指诊:虽对诊断内痔意义不大,但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有无出血等情况,对外痔也可清晰观察。
年龄因素:老年人肛门视诊及肛门镜检查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病变;儿童痔疮检查需谨慎选择检查方式,优先非侵入性检查。
生活方式:长期饮酒者痔疮肛门视诊可能更易发现充血等表现;女性妊娠时肛门镜检查需考虑妊娠周期等因素。
病史:有直肠癌病史者痔疮检查时需警惕两者同时存在的可能,检查要更细致全面。
四、治疗原则
1.肛窦炎
保守治疗:保持肛门清洁,可使用温水坐浴,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可局部应用消炎栓剂等药物,有抗炎消肿作用。
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且肛窦炎反复发作,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肛窦。
年龄因素:儿童肛窦炎一般优先保守治疗,手术需非常谨慎;老年人保守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及身体耐受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
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方式是关键,长期久坐者需增加活动量,便秘者需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利于肛窦炎恢复。
病史:有肠道基础疾病者保守治疗时要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小的药物,手术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的耐受性。
2.痔疮
保守治疗:包括坐浴、局部应用痔疮膏或栓剂、口服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等,目的是减轻症状,如便血、疼痛、水肿等;同时需改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立,保持大便通畅。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患者,如内痔脱出不能回纳、反复出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外痔疼痛剧烈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年龄因素:儿童痔疮一般不首选手术,以保守治疗为主;老年人手术需评估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相对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方式对痔疮治疗至关重要,长期饮酒者需戒酒,妊娠女性产后痔疮症状可能缓解,但孕期要注意控制症状。
病史: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者手术需谨慎,评估手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保守治疗时选择药物要避免影响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