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是脑动脉管壁因多种原因致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的病变。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相关,会致脑部供血不足、增加脑血管事件风险。可通过影像学、血液检查诊断,需生活方式调整(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来预防及干预,不同人群需针对性关注。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更容易发生动脉硬化。
2.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促进脑动脉硬化的形成。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其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会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血脂升高,增加脑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缺乏运动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肥胖,而肥胖是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促使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吸烟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进一步影响脑部血液循环。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肝脏的脂质代谢,导致血脂紊乱,同时还会升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从而促进脑动脉硬化的发展。
3.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持续增高,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使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促进脑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如果控制不佳,会显著增加脑动脉硬化及相关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导致糖代谢紊乱,进而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脂质代谢异常,加速脑动脉硬化的进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动脉硬化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且病情进展往往更快。
二、对身体的影响
1.脑部供血不足:由于脑动脉管腔狭窄,脑部的血液供应会减少,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尤其是在体位改变时,如从卧位突然变为立位,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
2.增加脑血管事件风险
脑梗死: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可能使血管内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梗死。脑梗死会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偏瘫、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脑出血: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变得脆弱,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脆弱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引发脑出血。脑出血病情往往较为凶险,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等症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发现脑内是否有因脑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导致的病灶,如脑梗死的低密度灶、脑出血的高密度灶等,但对于早期脑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头颅MRI:对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病变检测更为敏感,尤其是在早期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上具有优势,能够更早地发现脑内微小的缺血灶等改变。
颈动脉超声:通过检查颈动脉的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等,可以间接了解脑动脉的情况,因为颈动脉与脑动脉有一定的关联,颈动脉的动脉硬化情况往往能反映脑动脉的部分状况。如果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提示脑动脉可能也存在动脉硬化病变。
2.血液检查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往往提示存在脂质代谢异常,与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血糖检查:了解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有助于排查是否存在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四、预防及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倡导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蔬菜摄入量在500克左右,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如猪油、牛油等,可选择橄榄油、鱼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
运动: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左右;也可以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哑铃锻炼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运动损伤身体。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度白酒75克、或高度白酒50克。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应积极控制血压,遵循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果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一般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3.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脂、血糖、血压、颈动脉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等项目,以便早期发现脑动脉硬化及相关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要密切关注自身血管状况,严格遵循上述预防和干预措施;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除了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外,还要更加严格地管理生活方式,定期复诊,加强对脑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监测;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虽然脑动脉硬化相对较少见,但也应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预防成年后出现脑动脉硬化相关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