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相关包括运动功能、语言等训练;物理治疗有电刺激、温热等疗法;作业治疗涵盖日常生活活动及手工操作训练;药物治疗有改善脑循环和神经营养药物;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各部分针对偏瘫等情况有不同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康复训练
1.运动功能训练
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对于卧床患者可进行良肢位摆放,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同时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上下肢各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范围以不引起疼痛为度,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这样可以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能够坐起的患者,可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无支撑坐位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坐位、静态坐位到动态坐位,提高坐位稳定性,为站立和行走做准备。
步行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和下肢肌力后,进行步行训练。首先进行站立训练,让患者在平行杠内练习站立,逐渐过渡到徒手站立,然后进行步行训练,包括摆腿训练、迈步训练等,可借助辅助器具如拐杖等辅助患者进行步行练习,训练时要注意步态的正确性,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步行训练中的进度可能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耐心和个体化的训练方案;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率等指标,避免过度劳累。
2.语言训练:如果偏瘫患者伴有语言障碍,需要进行语言训练。对于运动性失语患者,可进行发音训练,从简单的单音开始,如“啊”“哦”等,逐渐过渡到单词、句子的发音;对于感觉性失语患者,可进行听理解训练,通过让患者听指令并执行来提高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命名性失语患者,可进行物品命名训练,让患者说出看到的物品名称等。语言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语言障碍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语言训练中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专业的引导。
二、物理治疗
1.电刺激治疗
神经肌肉电刺激: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通过将电极片放置在相应的肌肉部位,给予适当强度和频率的电流刺激,对于偏瘫患者的肌肉力量恢复有一定帮助。例如,对于下肢肌肉无力的患者,可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来增强下肢肌肉的收缩功能。不同患者对电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感觉和肌肉反应来调整电流参数,一般要避免引起患者疼痛等不适反应。
功能性电刺激:可用于帮助患者恢复步行等功能,通过模拟正常的运动神经冲动,诱发肌肉收缩,引导患者产生正确的运动模式。比如,在患者行走时,通过功能性电刺激来辅助下肢肌肉的运动,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偏瘫患者,在进行电刺激治疗时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电极片粘贴部位出现皮肤损伤等问题。
2.温热治疗
蜡疗:利用蜡的温热效应和机械压迫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将加热后的蜡敷于偏瘫肢体的相应部位,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每天1-2次。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在蜡疗时要注意控制蜡的温度,避免烫伤;对于患有周围神经病变的偏瘫患者,蜡疗可以改善神经的营养状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要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的反应。
三、作业治疗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穿衣训练:教患者如何穿脱衣物,对于上肢功能受限的患者,可使用特制的穿衣辅助器具,如带拉链的辅助装置等。训练患者掌握正确的穿衣顺序,先穿患侧还是健侧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时则相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对穿衣的习惯不同,但通过作业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重新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技能,提高自理能力。
进食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进食能力,对于手部功能障碍的患者,训练使用辅助餐具,如带吸盘的碗、弯曲的勺子等。指导患者正确的进食姿势,保持身体坐直,将食物送入口中,避免洒出。对于有吞咽障碍的偏瘫患者,需要先进行吞咽功能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吞咽训练,如吞咽肌群的训练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食训练中的难度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简单易懂的训练方式。
2.手工操作训练
木工操作训练:让患者进行简单的木工操作,如使用锯子、锤子等工具进行简单的木块加工,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上肢的精细运动功能。但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工具的安全使用,避免发生意外损伤。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偏瘫患者,要注意训练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四、药物治疗
1.改善脑循环药物
丁苯酞:可改善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偏瘫等症状。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氧自由基和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的水平,从而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
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可用于脑梗死等疾病导致的偏瘫的辅助治疗,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2.神经营养药物
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对于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偏瘫患者伴有神经损伤时可使用,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五、手术治疗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适用于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尤其是伴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患者。通过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及粥样硬化斑块,达到改善脑供血的目的。但该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和手术耐受性,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2.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
对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考虑进行动脉溶栓治疗,通过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脑梗死相关动脉,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但该治疗需要严格筛选患者,排除出血倾向等禁忌证。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溶栓前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避免因血压波动导致出血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