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通过临床表现(关节症状及关节外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炎症标志物、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X线、MRI)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通过辨证分型(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证)及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进行诊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诊断方面有不同特点及表现。
一、西医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
1.关节症状
多累及小关节,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早期表现为关节晨僵,持续时间常超过30分钟,活动后可稍缓解,这与炎症导致关节滑膜充血、肿胀,关节腔积液等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出现,一般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劳累、关节受寒等)或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人群,更易出现关节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关节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疼痛具有对称性、持续性的特点,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肿胀是由于关节滑膜炎症、增生,关节腔积液等引起,可导致关节周围组织肿胀。畸形常见的有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状畸形等,这是由于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以及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等组织的损伤、挛缩所致。
2.关节外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多见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肘关节鹰嘴突附近、腕部等。这是病情活动的一个表现,与免疫复合物在皮下沉积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发生,一般在病情较长、病情活动度较高的患者中更易出现。
还可能出现肺间质病变,表现为咳嗽、气短等,这与类风湿关节炎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肺部有关。对于有长期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患者,尤其是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肺间质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多数患者有轻度至中度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这与慢性炎症导致的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等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出现,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会影响血常规结果,需要综合判断。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伴发血管炎时可升高。血小板计数在病情活动期可升高,血小板参与炎症反应和凝血过程等。
2.炎症标志物
红细胞沉降率(ESR):在病情活动期常明显增快,ESR增快的程度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不同年龄的患者,其正常参考值略有不同,一般来说,成年男性ESR正常参考值为0-15mm/h,成年女性为0-20mm/h。
C-反应蛋白(CRP):也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在病情活动期明显升高,病情缓解时可降至正常。其水平变化与疾病活动度相关,对于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有一定意义。
3.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自身抗体,70%左右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阳性。RF分为IgM型、IgG型、IgA型等,其中IgM型RF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相关。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RF阳性率有所差异,一般女性阳性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RF阳性的临床意义也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尤其是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抗CCP抗体阳性的患者往往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关节破坏的风险较高。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由于关节滑膜炎症导致软骨破坏前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面骨质侵蚀、破坏,晚期可出现关节半脱位、强直等畸形改变。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X线表现可能相似,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发育阶段,X线表现可能有其特殊性,需要与成人有所区别。例如儿童类风湿关节炎的X线表现可能在早期以骨质疏松、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为主,骨质破坏相对成人出现较晚。
2.磁共振成像(MRI)
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骨髓水肿等病变,比X线更早发现关节的炎症改变。能够更早地评估关节软骨、滑膜等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MRI表现类似,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组织特点,MRI对病变的显示可能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析。
二、中医诊断方法
(一)辨证分型
1.寒湿痹阻证
主要表现为关节冷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关节肿胀,局部皮温不高,舌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这种证型在寒冷、潮湿环境下容易诱发或加重,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出现,一般体质较弱、长期处于寒湿环境或有受寒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此证型。例如女性在月经前后,若受寒,易出现寒湿痹阻证的表现;老年人群由于体质相对较弱,也较易受寒湿之邪侵袭而出现该证型。
2.湿热痹阻证
关节红肿热痛,痛处拒按,得冷稍舒,可伴有发热、口渴、小便黄赤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滑数。此证型在炎热潮湿季节或长期嗜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导致体内湿热内生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发生,一般体质偏热、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更易出现。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喜食辛辣食物的男性,在夏季等炎热季节易出现湿热痹阻证的表现。
3.痰瘀互结证
关节肿胀,僵硬,畸形,疼痛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涩细。多见于病程较长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出现,一般病情迁延不愈、关节破坏明显的患者易出现此证型。无论男女,只要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持续时间较长,出现关节畸形等表现,就可能属于此证型。
4.肝肾亏虚证
关节疼痛,活动不利,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偏阳虚)或五心烦热(偏阴虚),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或细数。此证型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由于老年人群肝肾渐亏,且类风湿关节炎病程较长,易耗伤肝肾之阴或阳。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肝肾亏虚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例如老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出现腰膝酸软、畏寒等肝肾亏虚兼阳虚的表现。
(二)中医四诊合参
1.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寒湿痹阻证患者面色多晦黯,舌质淡,舌苔白腻;湿热痹阻证患者面色红赤,舌质红,舌苔黄腻;痰瘀互结证患者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白腻;肝肾亏虚证患者偏阳虚者面色晄白,偏阴虚者面色潮红,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望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遵循上述规律。
2.闻诊
闻患者的声音、气味等。一般无特殊典型的闻诊表现与类风湿关节炎直接相关,但如果患者有发热等情况,可能会有气息粗重等表现。
3.问诊
询问患者的发病诱因、关节症状的特点、伴随症状等。了解患者是否有受寒、受潮等诱因,关节疼痛的时间、性质、程度等,以及是否有发热、口渴、二便情况等伴随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问诊重点略有不同。例如儿童患者,需要询问其生长发育情况、是否有外伤史等;女性患者需要询问月经、妊娠等情况对关节症状的影响。
4.切诊
切脉,如上述不同证型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同时切按关节,了解关节的肿胀、温度、硬度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切诊表现类似,但儿童患者的关节切诊需要更加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