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是什么

来源:民福康

直肠类癌是起源于肠道黏膜腺体间质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属神经内分泌肿瘤,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腺瘤与侵袭性癌之间,占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28%-34%,好发于40-60岁人群,直肠是常见发病部位。病因包括遗传易感性(5%-10%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与MEN1、NF1等遗传综合征相关)、信号通路异常(Wnt/β-catenin通路激活致细胞增殖失控,mTOR通路过度活化参与肿瘤进展)、微环境影响(肠道菌群失调通过慢性炎症反应影响肿瘤发生)。临床表现上,早期病变(直径<1cm)多无症状,增大后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肛门坠胀感,侵犯肌层或转移时出现腹痛、体重下降等晚期症状。诊断通过内镜检查(高清白光内镜可见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放大内镜结合NBI对微小病变检出率达92%)、超声内镜(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T1期检出率98%,T2期95%)、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测CgA、Syn、Ki-67指数,划分G1-G3期)。治疗策略有内镜治疗(适用于直径<1cm、无肌层浸润的G1期肿瘤,EMR完整切除率85%-90%,局部复发率5%-8%;ESD完整切除率95%-98%,复发率<3%)、外科治疗(直径≥1cm、浸润肌层或存在淋巴结转移者行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T1期92%-95%,T2期85%-88%,T3期70%-75%,T4期<50%)、系统治疗(转移性病变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控制50%-60%患者类癌综合征症状,靶向药物使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11-14个月)。特殊人群管理方面,老年患者(≥75岁)需评估心肺功能,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妊娠期女性妊娠中期可行内镜治疗,避免用生长抑素类似物,产后立即全面分期检查;合并症患者中,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1.8倍,慢性肾病患者(eGFR<30ml/min)避免用依维莫司。随访与监测上,无转移患者术后每6个月复查肠镜、腹部CT,持续5年,CgA水平每3个月检测一次;转移性患者每3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估,治疗反应评估采用RECIST1.1标准;长期生存者(10年以上)每年进行结肠镜筛查,预防第二原发癌(发生率3%-5%)。

直肠类癌是起源于肠道黏膜腺体间质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属神经内分泌肿瘤,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腺瘤与侵袭性癌之间,占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28%-34%,好发于40-60岁人群,直肠是常见发病部位。病因包括遗传易感性(5%-10%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与MEN1、NF1等遗传综合征相关)、信号通路异常(Wnt/β-catenin通路激活致细胞增殖失控,mTOR通路过度活化参与肿瘤进展)、微环境影响(肠道菌群失调通过慢性炎症反应影响肿瘤发生)。临床表现上,早期病变(直径<1cm)多无症状,增大后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肛门坠胀感,侵犯肌层或转移时出现腹痛、体重下降等晚期症状。诊断通过内镜检查(高清白光内镜可见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放大内镜结合NBI对微小病变检出率达92%)、超声内镜(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T1期检出率98%,T2期95%)、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测CgA、Syn、Ki-67指数,划分G1-G3期)。治疗策略有内镜治疗(适用于直径<1cm、无肌层浸润的G1期肿瘤,EMR完整切除率85%-90%,局部复发率5%-8%;ESD完整切除率95%-98%,复发率<3%)、外科治疗(直径≥1cm、浸润肌层或存在淋巴结转移者行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T1期92%-95%,T2期85%-88%,T3期70%-75%,T4期<50%)、系统治疗(转移性病变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控制50%-60%患者类癌综合征症状,靶向药物使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11-14个月)。特殊人群管理方面,老年患者(≥75岁)需评估心肺功能,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妊娠期女性妊娠中期可行内镜治疗,避免用生长抑素类似物,产后立即全面分期检查;合并症患者中,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1.8倍,慢性肾病患者(eGFR<30ml/min)避免用依维莫司。随访与监测上,无转移患者术后每6个月复查肠镜、腹部CT,持续5年,CgA水平每3个月检测一次;转移性患者每3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估,治疗反应评估采用RECIST1.1标准;长期生存者(10年以上)每年进行结肠镜筛查,预防第二原发癌(发生率3%-5%)。

一、直肠类癌的定义与本质

直肠类癌是起源于肠道黏膜腺体间质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一种,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腺瘤与侵袭性癌之间。该疾病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肿瘤细胞常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免疫组化检查可见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阳性表达。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直肠类癌占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8%~34%,好发于40~60岁人群,男女发病率比约为1.2:1,直肠是消化道类癌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占全部类癌的17%~2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易感性:约5%~10%的直肠类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等遗传综合征相关,这些疾病通过抑制肿瘤抑制基因功能促进肿瘤发生。

2.信号通路异常:Wnt/β-catenin通路激活是重要机制,研究显示62%的直肠类癌存在β-catenin核积聚,导致细胞增殖失控。mTOR通路过度活化也参与肿瘤进展,抑制mTOR信号可显著降低类癌细胞增殖能力。

3.微环境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促进慢性炎症反应影响肿瘤发生,特定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功能。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谱系:早期病变(直径<1cm)多无症状,随肿瘤增大可出现便血(占35%~40%)、排便习惯改变(28%~32%)、肛门坠胀感(18%~22%)。当肿瘤侵犯肌层或发生转移时,可出现腹痛(12%~15%)、体重下降(8%~10%)等晚期症状。

2.诊断流程:

2.1.内镜检查:高清白光内镜可见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NBI)可观察腺管开口形态,对微小病变检出率达92%。

2.2.超声内镜(EUS):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T1期(黏膜层)检出率98%,T2期(黏膜下层)95%,是术前分期的重要工具。

2.3.病理诊断:免疫组化必须检测CgA、Syn、Ki-67指数,其中Ki-67<2%为G1期,2%~20%为G2期,>20%为G3期神经内分泌癌。

四、治疗策略与预后

1.内镜治疗:适用于直径<1cm、无肌层浸润的G1期肿瘤,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研究显示EMR完整切除率85%~90%,局部复发率5%~8%;ESD完整切除率95%~98%,复发率<3%。

2.外科治疗:直径≥1cm、浸润肌层或存在淋巴结转移者需行根治性切除术,包括低位前切除术(LAR)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5年生存率:T1期92%~95%,T2期85%~88%,T3期70%~75%,T4期<50%。

3.系统治疗:对于转移性病变,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兰瑞肽)可控制50%~60%患者的类癌综合征症状。依维莫司、舒尼替尼等靶向药物可使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11~14个月。

五、特殊人群管理

1.老年患者(≥75岁):需评估心肺功能,内镜治疗前应进行心电图、肺功能检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年轻患者高2.3倍,需加强围手术期监护。

2.妊娠期女性:妊娠中期可行内镜治疗,但需避免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可能诱发子宫收缩)。产后应立即进行全面分期检查。

3.合并症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1.8倍,需将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范围。慢性肾病患者(eGFR<30ml/min)应避免使用依维莫司。

六、随访与监测

1.无转移患者:术后每6个月复查肠镜、腹部CT,持续5年。CgA水平每3个月检测一次,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提示复发可能。

2.转移性患者:每3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估,包括增强CT、MRI或PET-CT。治疗反应评估采用RECIST1.1标准,完全缓解率可达15%~20%。

3.长期生存者:10年以上生存者需每年进行结肠镜筛查,预防第二原发癌(发生率3%~5%)。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直肠类癌
直肠类癌主要是指起源于患者直肠黏膜上皮内嗜银细胞的一种肿瘤性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的患病率一般高于女性。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类癌早期症状?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肺类癌属于肺癌的一种,多见临床表现包括了咳嗽、喘鸣、血痰还有其他气道阻塞造成的症状。但是很多病人也可以没有症状,只是在拍胸片或者CT扫描时偶然发现。类癌综合症也可以有皮肤潮红、腹痛、腹泻、哮喘等情况。
类癌是怎么回事?
朱希山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人体的胃肠道内,并且可以累及人体内各个器官,但是不具有传染性。类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可能与基因突变以及遗传因素影响等原因有关。患者处于疾病早期时并无明显症状,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导致面部、颈部等处皮肤潮红的症状,多呈阵发性发作或者是突然发作,同时皮肤的颜色可以
类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类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表现和皮肤潮红、烧灼感等皮肤黏膜表现以及过度换气、哮喘等呼吸系统表现等。 大多数类癌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电解质紊乱等消化系统的表现;患者情绪激动、摄入食物、饮热水时,其头面部、颈部、上胸部皮肤可能会出现皮肤潮红、轻微烧灼感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还会
阑尾类癌怎么治疗
钟志强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阑尾类癌的患者需要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要注意保持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恢复。平时以清淡饮食为主,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多柔比星、干扰素、奥曲肽等药物治疗,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身体恢复。 3、手术治疗 对于确诊存在
阑尾类癌需要做盲肠切除吗
钟志强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一般情况下阑尾类癌患者需要做盲肠切除。 阑尾类癌通常指局部组织出现恶性病变且异常增生,因为恶性肿瘤细胞容易发生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同时阑尾属于盲肠的一部分,所以手术治疗时应该切除盲肠进行根治性治疗,降低疾病复发的几率。 患者术后要注意清淡饮食,少吃花椒、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防止辛辣物质影
阑尾类癌一般多久转移
钟志强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阑尾类癌转移没有固定时间。 阑尾类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由于每位患者的病情程度以及体质不同,转移没有明确时间界限,无法一概而论。阑尾类癌早期很少出现转移的情况,但中晚期患者如果病情发展至一定严重程度,可能会向邻近组织侵犯,出现扩散或转移的情况。 患者确诊后需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心态。饮食以清淡为主,
癌症晚期可以治愈吗
朱希山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癌症晚期通常是不可以治愈的。 临床上癌症在晚期阶段,常常会向周围或远处淋巴结转移,亦有可能向肺脏、肝脏、肾上腺、骨骼、脑组织等远处器官进行转移,其原因在于癌症晚期患者血液中存在大量癌细胞,此类癌细胞随血循环便可经过各个组织,亦是癌症复发或转移的根源,这个时期的癌细胞流动性较强,故应用化疗方法亦无法彻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1是不是癌症
朱希山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1一般不是癌症。 临床上,根据肿瘤细胞增殖活跃程度将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G1、G2和G3级,其中G1级的肿瘤恶性程度最低,多数生长缓慢,通常不是癌症,在经过手术切除后,通常预后良好。但因为组织结构像癌,也可称为类癌,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状态。但是,有少部分G1级别的直肠神经
早期直肠类癌能治愈吗
朱希山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早期直肠类癌,大多可以治愈。 直肠类癌是一种起源于直肠黏膜上皮内嗜银细胞的肿瘤,是一种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从生物行为学角度分析,更趋向于良性肿瘤。如果在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后,几乎没有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所以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治愈。 直肠类癌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患者在治疗后,应
直肠类癌和直肠癌的区别是什么
朱希山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直肠类癌和直肠癌在肿瘤性质、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有区别,详情如下: 1、肿瘤性质 直肠类癌是直肠黏膜上皮组织中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直肠癌是指直肠内发生的恶性肿瘤。 2、发生机制 直肠类癌的形成通常和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并形成腺瘤结构。直肠癌的恶性程度
什么是类癌综合征
陈洁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类癌综合征是指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分泌的一些血管活性激素,特别是以五羟色胺代表的血管活性激素,导致出现皮肤潮红、腹泻、哮喘等临床症状的一些综合征,我们称之为类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最常出现于长于空肠或者是回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也有少部分长于呼吸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或者是十二指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也可以出现类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在严重的情况下会
什么是大肠类癌
王武明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二医院 三甲
大肠类癌又被称为大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又称嗜铬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有一定神经内分泌功能,根据分泌激素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果分泌胰岛素,会引起低血糖。大肠类癌神经内分泌肿瘤,有时会分泌各种不同激素,引起不同症状。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低度恶性肿瘤,经过手术切除能达到明显效果。有人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类癌,没有明显达到癌,实际上它是低度恶性
什么是类癌综合征
陈洁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类癌综合征是指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分泌血管活性激素,特别是以五羟色胺代表血管活性激素,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潮红、腹泻、哮喘等临床症状综合征,称为类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最常出现于长于空肠或是回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也有少部分长于呼吸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或是十二指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它也可以出现类癌综合征。
类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邱金宝 副主任医师
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类癌综合征是指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分泌很多物质,可以是血管活性物质,可以引起人体皮肤潮红、哮喘、腹泻、心跳加快等症状。出现类癌综合征,主要处理方法是控制原发肿瘤,只有神经内分泌肿瘤控制了,分泌血管活性物质才会减少,症状才会得到缓解。
类癌和癌的区别
邱金宝 副主任医师
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癌症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还有一种是位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叫做交界性肿瘤,也就是类癌。类癌恶性程度比较低,病情发展比较缓慢,对身体影响比较小。如果任其发展也可能逐渐侵犯周围组织、神经而出现症状。可以认为类癌是一种低度的恶性肿瘤。
类癌是什么病
邱金宝 副主任医师
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还存在一种交界性肿瘤,类癌就是交界性肿瘤,大多数见于消化道。类癌生长速度比较缓慢,恶性程度比较低,是分化比较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种类癌肿瘤会分泌激素类物质,引起皮肤潮红、腹泻等症状。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