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慢性结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APC基因发生突变引起。患者肠道内会大量生长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结肠癌。黑斑息肉综合征也是遗传性疾病,与STK11/LKB1基因相关。患者不仅肠道会出现息肉,口唇、口腔黏膜等部位还会有黑斑,肠道息肉同样存在癌变可能,且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慢性结肠炎
长期的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进而形成息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病10年以上,结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炎症会使肠道局部的细胞因子分泌失衡,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引发息肉形成。
3.肠道寄生虫感染
如肠吸虫、蛔虫等寄生虫感染肠道后,会对肠道黏膜造成刺激,长期的刺激可导致肠黏膜出现炎性反应,进而促使息肉生成。例如,肠吸虫寄生在肠道内,会引起肠道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使得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增加息肉发生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