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在定义与发病机制、好发人群、临床表现等方法均存在一定区别。
1.定义与发病机制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发病机制与年龄增长、肥胖、劳损、创伤等多种因素相关,随着年龄增加,软骨代谢失衡等因素促使关节软骨逐渐破坏,进而引发关节病变。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介导,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
2.好发人群
骨关节炎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病,肥胖人群由于关节承受压力较大,患病风险更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如运动员等,也易患骨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感染等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该病。
3.临床表现
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早期多为轻至中度隐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持续存在,可伴有关节肿胀、畸形,常见于膝关节、髋关节、手指关节等,晚期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如膝关节屈曲挛缩,影响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
类风湿关节炎多呈对称性多关节肿痛,常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晨僵较为常见,持续时间一般超过1小时,活动后可缓解,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