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细菌感染最常见,真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少见)、创伤因素(开放性骨折及创伤后治疗不当)、机体自身因素(免疫力低下和局部血运不佳)、手术相关因素(骨科手术中无菌观念不严格及术后出现感染并发症、植入异物等)。
真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免疫力极度低下的人群,可能会发生真菌等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慢性骨髓炎,不过相对细菌感染来说较为少见。
创伤因素
开放性骨折:当骨折处皮肤出现开放伤口时,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容易直接污染骨折部位的骨髓组织,从而增加了慢性骨髓炎发生的风险。比如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的开放性胫骨骨折,伤口污染严重,若后续处理不当,很可能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创伤后治疗不当:骨折或其他创伤后,如果伤口清创不彻底,残留的坏死组织、异物等为病原体的滋生提供了条件;或者骨折固定不当等情况影响了骨折部位的血运和愈合,都可能引发慢性骨髓炎。
机体自身因素
免疫力低下: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更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并发展为慢性骨髓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抵抗力差,足部皮肤破损后容易引发骨髓感染且难以治愈,易转为慢性。
局部血运不佳:某些部位的骨骼本身血运相对较差,如长骨的干骺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血运特点决定了其感染后相对容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当局部血运不佳时,病原体感染后,药物等难以有效到达感染部位发挥作用,炎症难以彻底消除,从而迁延为慢性。
手术相关因素
骨科手术:在进行骨科手术过程中,如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如果手术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执行不严格,或者术后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就有可能引发慢性骨髓炎。手术中植入的假体等异物也可能成为病原体附着的场所,导致感染持续存在并转为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