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可引发鼻塞(单侧或双侧、程度有差异)、鼻出血(好发部位及出血特点)、头痛(机制及特点)、邻近器官症状(流涕、耳鸣耳闷等,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别)。
程度差异:偏曲程度不同,鼻塞程度不一。轻度偏曲可能仅有间断性鼻塞,在感冒等诱因下加重;重度偏曲可致持续性鼻塞,严重影响呼吸,使患者睡眠时打鼾、张口呼吸等。
鼻出血
好发部位:鼻中隔偏曲凸面、嵴或棘处,黏膜较薄,且此处黏膜张力较大,受气流、尘埃等刺激后,黏膜易发生糜烂、破溃而出血。成年人因鼻黏膜修复能力相对稳定,但长期受偏曲部位刺激仍易出血;儿童鼻出血相对更具随机性,因儿童鼻黏膜血管丰富且较脆弱,偏曲处黏膜易破损出血。
出血特点:鼻出血一般量不多,多为单侧出血,有时因血压波动等因素可能出血量稍多,但一般可自行止血或经简单处理即可止血。
头痛
机制:偏曲部位刺激鼻甲,可反射性引起同侧头部疼痛,称为反射性头痛。例如偏曲的鼻中隔压迫下鼻甲或中鼻甲,刺激三叉神经眼支分支,导致头部相应区域疼痛。成年人因神经调节相对成熟,头痛症状相对较明确;儿童头痛表述可能不如成年人清晰,常表现为哭闹、面部不适等,需仔细观察。
特点:疼痛多发生在偏曲侧,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等,常在低头、用力、咳嗽时加重。
邻近器官症状
流涕:鼻中隔偏曲可影响鼻窦引流,如偏曲阻碍鼻窦开口,可导致鼻窦分泌物排出不畅,引起流涕。成年人若本身鼻窦黏膜抵抗力相对较好,流涕可能为间断性;儿童鼻窦发育尚不完善,偏曲对鼻窦引流影响更明显,流涕可能更频繁且易合并鼻窦炎,出现脓涕等。
耳鸣、耳闷:严重的鼻中隔偏曲可能压迫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功能,导致中耳通气引流障碍,出现耳鸣、耳闷等症状。成年人咽鼓管功能相对稳定,但长期压迫仍可出现此类症状;儿童咽鼓管较宽、短、平,更易受影响,出现耳鸣、耳闷时需警惕鼻中隔偏曲的可能。



